儿童孤独症的护理
日前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儿童无法独立睡眠,95%以上的父母因为照顾孩子睡觉而使自身休息受到影响。而有关专家称,培养孩子睡眠好习惯,关键是父母要有信心,固定睡眠时间,而且不抱、不摇、不拍,让宝宝自然入睡。 培养好的睡眠习惯
怎样才能做到不抱、不摇、不拍?但凡孩子跟在大人身边睡觉,恐怕都没法看着孩子大哭而袖手旁观?
不少父母认为,要让孩子独立睡眠,关键还是要狠得下心,让孩子习惯单独在自己的房间睡觉。对此,刘全樑并不赞同:“和孩子分房睡要看年龄,一般2岁前宝宝不应单独在一个房间睡觉。”
他认为,2岁前是父母与孩子培养亲情的重要时期,若让孩子分房睡,将会影响孩子信任感、安全感、依恋感的建立。同时,也不利于照看孩子,有什么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
本次调查发现,56%的父母自述深受孩子不良睡眠习惯困扰。究其原因,刘全樑认为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睡眠习惯上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做?他的建议是:
睡前的准备要充分。临睡前不要让孩子接触刺激性事物或有激烈的活动,以免过度兴奋难以入睡;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的安静和空气流通,准备好蚊帐、柔软的枕头、厚薄适当的被子、一盏可调节明暗的台灯和透气、吸水性好的纸尿片;如果孩子有晚上吃奶的习惯(人工喂养),最好提前把清洁好的奶瓶、奶粉、冷热开水及口水巾放在房间易拿取的地方,以便醒来时及时喂奶;睡前洗个澡、把个尿,让孩子清清爽爽入睡,对提高睡眠质量很有帮助。
固定睡眠环境
给孩子固定的睡眠环境。每晚10点前带孩子上床;让孩子睡固有的床;固定陪伴的人;如果孩子每晚睡前习惯听轻松、舒缓的音乐,可固定音乐曲目,如果是父母给孩子唱歌或讲故事,也应该选孩子熟悉的歌曲和故事;不要让奶瓶、安抚奶嘴或玩具陪伴孩子睡觉,以免养成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尽量在孩子睡着后关灯,让他们逐渐适应黑暗的环境。
孩子出现睡眠中醒来、啼哭时,不要马上干扰他(她)。可开一点昏暗的灯光,在一旁观察一会,看孩子能否自动重新入睡。有时啼哭只是做梦,啼哭一两声就会安静下来,而睁眼也不意味着醒来,可能眨巴两下就会闭上。 只要不是反复叫嚷、乱动,尽量可不予安抚。
若孩子中途醒来哭闹,怎么也无法入睡,家长应注意是不是存在以下原因:1、没有吃饱,肚子饿了;2、微量元素缺乏,如缺钙会引起多汗、动来动去睡不着;3、衣服穿得太多或盖的被子过厚;4、尿布是不是太湿或包得太紧;5、是不是胀气或想拉大便;6、有没有身体不舒服,如呼吸道感染、肠炎、中耳炎或肛门有寄生虫。如果逐个原因排除后孩子还是睡不好,要考虑是否白天的睡眠太多,或运动太少。
实在不得不把孩子抱起来哄一哄时,也应该在灯光昏暗的环境下轻声细语地说话、唱歌,不要大力摇晃孩子,最好轻拍后背或屁股让其安静下来。有时只需把手臂枕在孩子的颈下,将其环绕在胸前,便能给孩子安全感从而很快入睡。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
1.对待孤独症的婴儿要指导母亲做出特殊的努力去拥抱他,吻他,抱着他走来走去,同他说话,使他具有正常儿童一样的经历。
2.鼓励母亲去与婴儿说话,即使孩子根本不注意母亲的言语,也要努力地对着他们的耳朵低声说话。
3.婴儿期一过,患儿孤独症的模式就变得明显,此期间要开始帮助患儿去适应家庭。适应社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可改善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患儿自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训练注意:
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教材,要求他注意并正视说话人的脸,主动注视其目光,并逐渐延长注视时间,反复多次,并及时给予强化使患儿在“一对一”情况下,对对方的存在、言语、目光等有所注意。
(2)模仿动作:
让患儿模仿动作,如广播操等。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
(3)姿势性语言的学习和表情动作的理解:
帮助患儿学习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直到能理解为止。此后可利用实际动作或画片训练患儿理解身体动作及表情,并对患儿的正确回答及时予以强化,逐渐减少提示,直到能正确辨别和理解为止。
(4)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可利用情景或利用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患儿在想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其次,可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传话开始宜短,之后逐渐延长,如此训练将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
(5)利用游戏改善交往:
首先要与患儿建立亲密关系,要观察和关心他的兴趣、爱好,做他感兴趣的事给他看。以后逐步扩大患儿交往范围,待患儿能参加集体游戏时,游戏内容要逐渐注入购物、乘车等日常活动,让患儿扮演不同角色,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方式,学习各种社会规范,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交往,完成日常活动,为成年后的自立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