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儿童孤独症有四项标准
1.早期表现,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诊断儿童孤独症有四项标准
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说,目前国际上关于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大体为四项:(1)与人建立不起感情联系,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2)言语交流,主要言语运用存在质的损害;(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4)通常起步于3岁以内。
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民洁解释说,第一个标准属于人际交往障碍。患儿出生后不久表现尖叫,烦躁、好动、也有特别安静,不哭不闹,对灯光、亲人走动和讲话不注意,更不会用眼望着妈妈的脸,逗他玩也没有反应。正常孩子7个月左右就能分清亲人和陌生人,陌生人抱他就不让抱,而孤独症孩子则什么人都能抱。到一岁多时,尚不能与父母建立强烈的情感依恋。进入幼儿园后,常不听教师指挥,也不与小同学一起,而是独自玩,更不会玩“过家家”等集体扮演性游戏。
第二个标准属于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障碍。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的言语发育迟缓,他们应用语言不是为了与人沟通,缺乏与人一来一往的交往性言语。约有50%的孤独症儿童从小一直不会讲话,孩子大些或到少年期,有些智力正常的孤独症孩子经过训练后应用语言能力可达平均水平,理解能力也有所改进,但他们在言语应用时仍有困难。如出现刻板和重复的言语,或根据脑子里所固有的想法,向人反复提出一系列强迫性的问题。
对于第三个标准,王民洁解释说,孤独症儿童、甚至出生不久的婴儿要求母亲等喂奶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抱姿,长大后用餐必须坐同一位置,室内家具和窗帘必须放在固定位置。若有改变,就会拒绝或表现极度痛苦、哭闹。他们的刻板和强制性行为非常影响他们的生活活动,如走路只走同一条路,总向一个方向转弯,或走两步就跳一步,并不可克制地摸一下电线杆。一些智力低下的儿童还常有咬自己的手或撞头等自伤行为。
王民洁说,有些孤独症儿童开始二三年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不与小伙伴合群,与父母疏远,言语减少,自理生活能力减低等,其特征与起病于出生后相似。因此,孤独症儿童一般在三岁左右就能被诊断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