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眼睛直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只顾看他的电视,连吃饭也没有心思。久而久之,他出现孤独、怕羞,见外人来也不敢抬头,不会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连摇马也不愿坐。显然,这个孩子患了“电视孤独症”。 近年来,国外有些学者发现,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他们将由于看电视而引起的孤独症称为“儿童电视孤独症”。此症多见于3~7岁儿童。 电视孤独症已越来越引起心理专家和家长们的重视,外国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了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这充分说明儿童过分迷恋电视的危害性。 临床表现 患儿觉得离不开电视,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学习能力、责任心和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看电视可使大量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变态严重。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防治 (1)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0.5~1小时,时间最好选择晚上6点半至7点半。 (2)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其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如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3)家长要尽可能少看电视,以免孩子跟着看。家长更不应只顾自己看电视,把孩子扔在一边。家长中至少有一个人要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陪他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4)家长应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当孩子看过电视之后,可让孩子复述,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摆脱出来,又可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
摘要:摘要: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总结了诊断历史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变化。童年孤独症通常起病于三岁以前,是一种在言语/非言语的交流和语言特征、社会性的发展与游戏、不寻常的兴趣与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质的缺陷和异常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以下简称PDD)。童年孤独症作为具有异质...
全文:
摘要: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总结了诊断历史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变化。
童年孤独症通常起病于三岁以前,是一种在言语/非言语的交流和语言特征、社会性的发展与游戏、不寻常的兴趣与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质的缺陷和异常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以下简称PDD)。
童年孤独症作为具有异质性的特殊个体似乎已有之,从传说中对那个“仙女换下的”非常漂亮但又陌生而与人类疏远的孩子的描述、以及对“Juniper兄长”朝圣路上故事描绘、到十八世纪Itard医生关于“阿维龙野孩”(wild boy of Averon)的记载都使我们看到了某些类似于孤独症特征的影子,但是,这些描述通常是零散的,人们只是把它当作特殊的异常个案而感到饶有兴趣,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别的孩子也可能会是如此。
真正把它作为一具有群体异质性的临床实体来描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医生Leo kanner,他于1943年报告了11例由其首次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的患者,并描述这群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强烈的坚持同样的、自选的、通常是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或常规;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一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它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其实autism一词并非为Kanner首创,1911年精神病学家 e.Bleuler将其作为精神分裂症四个基本症状之一加以描述,意指精神分裂症患者退缩于自己的幻镜之中;E.Minkowski(1927)更将其阐释为"Autisme pauvre"意思是说,如果你能敲开精神分裂症病人紧闭着的交际之门,你会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实际什么都没有。Kanner借用 autism一词意在强调他所描述的这种障碍的社交缺陷,但不幸的是,它混淆了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区别。
起初人们对Kanner所报告的这种特殊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但随后至今的数十年里,儿童孤独症作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在已成为许多不同国家儿童精神卫生问题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以下将按年代分别阐述孤独症在诊断方面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概况。
20世纪40-60年代
自Kanner首次将童年孤独症作为临床实体描述以后近二十多年来的时间里,是专家、学者们陆续发现和比较这一临床实体特征、臆测病因、提出问题与假说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研究者按照Kanner标准发现了一系列与Kanner所描述的类似而又有某些不同的亚群,为示鉴别,冠以各自创用的名称,诸如“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典型儿童”、“不典型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等等。可以讲,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Kanner关于童年孤独症描述的偏倚和局限,丰富了学术界对童年孤独症临床表现的认识,并为后来关于“孤独样障碍”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分类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人们对这些描述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亦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与此期研究情况粗浅相应的,国际疾病分类与美国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均一概的将童年孤独症列入“儿童精神分裂样反应”这一儿童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废纸篓”当中,并且没有作出相关的描述。
在病因诊断方面,由于受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包括Kanner本人在内大多数人认为:孤独症是一种情感性的而非躯体性障碍,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了该疾病的发生。在Kanner的描述里,父母都是高层次的事业心很强的而又显得冷漠无情的人。这一描述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它增加了父母们对拥有一个他们无法理解其行为的孩子的不安心情,破坏了他们的可能存有的能帮助孩子的任何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