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依恋
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由于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缺乏规范标准和全国性专项普查机制,筛出率很低。
中国内地目前已有孤独症患儿超过一百万,且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平均每五百个儿童中就有一个,而未被诊断发现和有孤独症倾向的则可能更多。这是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会长今天透露的信息。
一位教授在此间举行的中华慈善总会五彩路孤独症儿童救助基金启动仪式上说,全国现仅有二百个孤独症治疗机构,从事专业辅导的人员不到三千,干预方法和技术参差不齐,干预效果不理想。
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由于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缺乏规范标准和全国性专项普查机制,筛出率很低。
此外,孤独症虽已被列入精神残疾范畴,但大多数省市医院还不能进行症独立诊断、治疗和康复训练,使很多患儿家长因求医无门;特别是目前内地尚无公立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多数民办自闭症学校缺乏资金和专业矫正指导;一些患儿家长只得把孩子与社会分离,自行治疗。
为改善这一状况,中华慈善总会和北京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共同启动“孤独症儿童救助基金”,争取社会支持,让更多患儿得到科学、规范、有效的康复训练。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发病于三岁之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其最佳干预期是三到六岁,错过或延误治疗,可造成患者终身生活不能自理,以至对他人、社会构成伤害。
近年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发病率已高达一百五十分之一,且不分人种、地域。联合国报告称,全球现有孤独症患者三千五百万人,其中百分之四十是儿童。
明天(四月二日)是“世界孤独症日”。由第六十二届联合国大会确定“世界孤独症日”的目的是,呼吁全球对孤独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孤独症儿童的依恋
孤独症的儿童缺乏创造性思维,想像的形象比较贫乏、零碎、内容较单调,因此,他们只能将这些小的杂物进行收藏,不会进行想像性的玩耍。
许多孤独症儿童可能喜欢某些普通玩具,像玩偶或者玩具熊等,但他们也可能对一些怪异的东西有特殊依恋,如一段细绳,一片树叶子,一张照片的底片,或者一些有形的东西,可能是一些小东西的"收藏家",例如空白的去污粉盒子,罐头盒、塑料瓶,他们会竭尽全力去增加他们的收藏量,并似乎从中得到一种舒适愉快,如:有个孤独症的儿童喜欢收藏旧罐头盒,他常常从商店的货架上抓取罐头,而且只要有机会他甚至跑到别人的房子里去找旧罐头盒。
在幼儿期,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2-3岁儿童的想像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但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形象,思维具有直觉形象性,主要集中表现在游戏中,如通过象征性游戏(过家家、办"托儿所"等)和创造性游戏(如用积木搭房子、角色游戏等),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玩具的想象而获得满足,完成现实活动。正常儿童除了喜欢普通的玩具,如:积木、小布姓娃、车辆、七巧板、各色彩笔等,也可能将许多各式各样的小东西视为珍宝,如收集小纸片、木头块、粉笔头、小铁钉、小石子、小煤块、小果核、细铁丝等等,这些小杂物,一到正常儿童手里,就变得生趣盎然,玩得津津有味。
他们可能用这些小杂物玩各种花样,粉笔头当汽车,小木块做房子,小铁钉可能是一尊大炮,总之千变万化,意味无穷,这些想像是正常儿童创造思维的体现。
而孤独症的儿童缺乏创造性思维,想像的形象比较贫乏、零碎、内容较单调,因此,他们只能将这些小的杂物进行收藏,不会进行想像性的玩耍。有的患儿表现特殊的古怪的接触方式,有的患儿不论给他们食物或非食物,接过来都先闻一闻,一位患儿当别人走后要闻别人刚坐过的凳子,抱着闻别人的袜子,有的以体验动感为快,如着迷于看快速翻动的书面,要求反复地坐快速行进的火车、汽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