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以平常心看待宝宝“自虐”行为
使用“不”的三种类型:
1. 信息性“不”—— 这种“不”只是告诉儿童他的回答是错误的。
2. 信息性“不“—— 在从事一种治疗师确信儿童是知道的训练中,若儿童在4次训练中都不能正确回答,这种“不”是要大声说出来的。
3. 厌恶性“不”—— 这种“不”说的声音要非常响亮,并使人感到非常不愉快。一般说来,这种“不”用于完全不能接受的行为。如:打人或伤害人时要说:“不准伤害人。”儿童每次做错时都要说“不”,每次说完“不”之后要拿走卡片(或训练材料),并重新做训练。 注:不能给出混淆不清的信息。在大声说“不”之后,要引导儿童从事积极的活动,如果这种办法不起作用,儿童表现不依从,你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坐在椅子上的儿童转过去,直到他不再表现不顺从时为止。2)回到模仿训练中来,因为这种训练有你可以控制的因素。(模仿训练是治疗师令儿童去触摸身体各个部分,或治疗师发出口头指令让儿童去触摸身体各个部分的训练。治疗师得以控制的原因是治疗师可以把着儿童的手去引导儿童去触摸儿童身体的各个部分,并能确保儿童从头做到尾。次训练迅速、便捷。)训练间歇 训练间歇是非常短暂的休息,仅用来让你把训练材料聚集起来。你应该在开始每项任务前准备妥当训练材料,在此间歇时间内你务必要使一切就绪。如此种短暂的间歇拖长了,你将失去儿童的注意力,因而不得不重新去吸引儿童提示 提示是在必要时给予儿童的附加信息。提示必须和指令一起配合使用,而不是在指令发出之后才给予。若你在指令之后给予提示,那么儿童学到的将是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提示。(注意:要小心逐步地撤除提示,以免儿童对提示的依赖。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苛求那种儿童不可能做的事情。为了训练儿童依从,手把手地训练要比用表达性语言更好。在不能通过口头指令使儿童依从时,则要回到各种非口头训练中,以重新确保训练控制。辨别训练1) 拿出一张卡片,把那张卡片记录下来。2) 将以来的那张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一起放在桌子上,让儿童辨认那张是原来的卡片。3) 调换卡片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儿童总是从一个方向去取原来的卡片。4) 拿出5张卡片,每张都和另一张空白卡片配对呈现给儿童。5) 然后将一张儿童已经指导的卡和另一张他不指导的卡片配对呈现。6) 在儿童很熟识了大约10张卡片之后(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将一张儿童已经知道的卡片配对。在梁张儿童都已经熟悉的卡片中进行辨别是一个重要而有可能难以克服的障碍。一旦儿童跨过了这个障碍,接下来就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新的卡片。相互提问 该项训练的目的在于教儿童如何去提问和如何参加交谈,这项训练中教的是一问一答性质的谈话。教儿童死记硬背住对几个简单提问的答复。这些问题是陌生人询问此年龄阶段儿童的典型问题。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非详细地址)?你几岁了?等等。当儿童掌握了上述问题时,还应添加更多的问题。一旦儿童能回答上述问题,治疗师跟儿童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式的提问,彼此提问上述问题。当儿童掌握了要领,并能用一个词简单回答之后,应教他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动词卡片 此训练目的在于教授表示动作的词语。治疗师问:“他在做什么?”儿童答:“他在读书。”等等。名词描述 此项训练的先决条件是儿童能接受性地识别名词(如各种动物名称)。然后是名词的表达性识别。另外儿童应该知道各种颜色和动物发出的声音。一旦儿童已经内在地掌握了这些技能,则可以通过使儿童识别动物的一种至肆中特性来教授他描述图片的内容。如:1) 介绍“这是一只狗,是灰色的狗。”2) 让儿童识别图片。治疗师问:“这是什么?”3) 让儿童识别各种声音。治疗师问:“它怎么叫?”4) 然后治疗师介绍其功用:“它能做什么?”在儿童明显感到沮丧时,为什么不能停止训练?——发脾气和依从行为 在这类治疗中的所有儿童必定会经历发脾气阶段。训练必须在有了积极的结果时才结束。即:无论儿童大声哭闹或者他如何恼火这都无关紧要,你必须让儿童做成一件事才能终结训练,即使这意味着儿童仅做了几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把积木放入小筐里。不能让儿童有这样的想法,他一发脾气就会使训练终止。如果儿童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下一次它发脾气的时间将会持续更长,因为前一次的发脾气已经得到了强化。儿童必须获得教训(所有儿童都应如此,而且不管他们面对的问题有多少是他们能理解的)是:只要你照着做,就会有好事出现;你不照着做,举不会有好事;你发脾气,就不会有好事,并且这项活动也不会结束。治疗师指望的是增加依从行为,出现操作性条件反射。当出依从行为时,治疗师面带微笑同时配合其它正强化物,那么这种依从行为将会增加。当出现不依从行为时,治疗师面带不悦,而且训练时间还要加长,结果非依从行为就会减少。区别颜色 采用分离式训练方法。因为颜色概念有点抽象,所以对一些儿童来说,它比掌握其它的概念可能更难些。因而,应用让儿童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将它扔入小筐或口袋里的方法或其它能激发儿童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强化,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在颜色概念被掌握之前,如果儿童已经开始厌烦,治疗师可以应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卡片、积木、彩色立体动物(大小要相同)。对于一些儿童来说,应用声音提示与卡片配合可以帮助他学习各种颜色。(注意;不要在儿童已经完全理解各种颜色之前让他去区别兰色和绿色,因为这两种颜色是很难区分的)。如何教儿童做出选择? 当你想教儿童如何去选择时,让他们在一个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和一个不喜欢的东西中做出选择。开始,他们往往会选择你最后递给他的那样东西,因而你必须把供选择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并把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放在后面。当他们选择所厌恶的东西时,你必须把它交给儿童并进行到底。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家长应以平常心看待宝宝“自虐”行为
中新网5月12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宝宝有些怪异的自虐动作常让家长感到不安。专家表示:大多数自虐行为要等到4岁以后才会逐渐消失,家长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这些行为,给予更多的关爱。 不同年龄的自虐行为 宝宝们常见的自虐动作每个年龄层不一、原因也各异,常见包括:摇头、撞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一岁以下婴儿摇头晃脑多为正常律动,有时只是习惯性动作,不一定有什幺意思。通常出现于宝宝六个月大前后,由于此小宝宝已能感受到规律的节奏,开始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摆起舞,除了摇晃外有时也会忘情出现大动作,如打脸、敲头,主要出现在宝宝想睡或受挫折时,应视为一种自我安抚。但此时大人们若对其怪异行为有反应,大惊小怪,则会引起他的兴趣而乐此不疲。 但最让家长头疼的是,较大宝宝出现的自虐行为怪癖,其原因通常是良性的,无伤大雅。一般来说,虽然宝宝经常将头撞于硬物上,但脑部通常没有损害。 1-3岁幼儿常见之“神经官能症” 此外,宝宝脾气不好生气时,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还不是很能用语言完整表达其愤怒,有口难言、气爆了时,只有以自虐行为发泄不满情绪,或引起大人注意。最常见的是生气时欲哭无声,要憋气很久换气了才听到哭声,而憋气不呼吸,时间若太久(超过30秒),脸色就开始发青而变黑,一般哭声一出就会转危为安,脸色也红润起来。 若宝宝哭时,脸、指甲、嘴唇容易发青发紫,就要检查排除会发绀的先天性心脏病,及其它呼吸道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疾病,而这即为所谓婴儿屏息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单纯的憋气是良性的,虽有时甚至可能缺氧而痉挛,但还是很少真的会造成严重窒息,而引起后遗症。这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呼吸方面的神经官能症,1-3岁的孩子较为常见。 当宝宝的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感到疼痛等因素刺激时,脸就会变得肿胀、通红。最初宝宝会哭叫,随即因过度换气之后屏气、呼吸暂停,因为没有氧气的吸入而缺氧,宝宝的唇色由红色转为紫色。甚至出现四肢强直抽动数分钟,然后重新开始呼吸,肌肉放松,神志逐渐恢复。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会减少,约在3-4岁时症状会消失。 4岁后症状逐渐消失 大多数自虐行为等到4岁以后才会逐渐消失,但若4岁以上仍持续发生,或自虐严重到造成身体受伤,甚至出现语言、心智发展延迟的倾向,以及如果发作太过频繁而且是最近才有的动作,或会无缘无故自虐,而停不下来,就必须警觉可能有头部的疾病,也可能是个性上或情绪上有问题,以及有些智障或自闭症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行为。 此时,可带宝宝到大医院寻求小儿神经科和心理医生的协助判断,以及必要时作电脑断层等检查,排除颅内是否有病灶。小孩打头有时是因为头痛、中耳炎等问题,可先让儿科医师检查一下有无中耳炎等情况。此外,有时因过敏体质如异位性皮肤炎,会发痒,尤其热时,搔抓拉扯身体会发痒的部位,若症状加剧会继而抓狂生气。 查明原因寻求解决方式 宝宝为何会出现自虐?首先需查明原因,而预防孩子情绪方面的刺激是最重要。孩子情绪压力的来源,有时是因自我要求高没能达到满足,或受到不当的责骂造成,需要大人适时引导并耐心安抚,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平缓。 一旦孩子生气时,家长不用惊慌,也不可责罚、怒斥孩子;尤其不要刻意去纠正他,易引起反效果。及时的安抚有几种方法:如换个环境转移宝宝注意力;可把他抱起来到外面走走看看;避免使用体罚的方式。让他打枕头等不易受伤的物品供他发泄情绪;同时也把宝宝床的四周包上保护垫,或将婴儿床固定以免床滑动而发生危险。 如果让宝宝发现自虐这招管用后,会经常以此要胁父母予取予求。因此虽然很难做到视而不见、处变不惊,但父母还是务必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意是否会丢人现眼,以爱心、关心与耐心来面对处理。要让宝宝知道一点,就是这种自虐行为并无法如愿使他得到想要的。另一方面也要有其它不会痛的方法是行得通的,如平时要对他进行正确的教导、学会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一段时间后,他的自虐行为就会慢慢地消失。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行为 家长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这些行为,一般这种习惯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自行消失,此时家长所能做的就是一方面注意宝宝的安全,并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让他得到满足的关爱。对于年纪幼小尚无法随心所欲的宝宝,做不好、发脾气时,要轻声告诉他不要着急,可先示范给他看,再让他自己作一次,若能顺利就稍加奖励。孩子异常的行为,有时只是希望能引起你的注意与关心。 此外,当发觉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便要及早就医以免延误诊断治疗时机,而产生后遗症影响孩子正常生理心理发展: 1.宝宝固定只抓或撞击头部一侧,很可能是耳朵发炎的症兆。 2.超过4岁了还经常自虐且时间很长。 3.孩子猛撞头部已肿胀受伤。 4.有持续性的不自主运动,且出现发展延迟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