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1~2
自我刺激行为是指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一天之内反复不断的摇晃、转动、拍打身体某部分器官,而且是普通儿童的奇怪行为。虽然有些行为比自我刺激行为还要严重;虽然它不一定对患儿产生伤害和危及他人安全,但是它却足以妨害患儿对日常生活的适应,会干扰功能性生活技能的获得,因而,它同样是极令人困扰的问题行为。
一、自我刺激行为的种类 1、头部自我刺激:不断的摇头、点头、转头、抓头发等。 2、脸部自我刺激:盯视、痴笑、伸舌、玩口水、添物、扭转嘴唇、牙齿发出声音、用手贴口部及耳部、玩弄舌头等。 3、手部自我刺激:扭转手指、部分手指不停晃动、将手指做成其它形状、摆动双手、双手手指对敲、用手敲身体某部位等。 4、身体自我刺激:身体向前或向后不断摇晃、左右摇动身躯、旋转身躯、激烈跳动、紧抱身体、扭转双手置于耳后、怪异的跳动(或跑动)等。 5、其它自我刺激:尖叫、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气味、呆望天空、强迫性写笔记、大量时间的计算、公开手淫等。
二、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自我刺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其病源有关,是由患儿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所致。即患儿试图以各种机械性行为,引导身体不断地、反复不停的节律动作,以补充或替代心理或生理活动的不足。从自我刺激行为的功能来看,其原因如下: 其一、逃避。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是满足个人达到逃避功课的目的。 其二、引人注意。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缺乏,于是就用自我刺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就象正常儿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师关怀的情况下,同样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或自我伤害的行为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其三、感官刺激。即孤独症儿童用自我刺激来满足个人的感官的需要。
三、自我刺激行为的矫正策略 自我刺激行为通常和外界刺激原因没有关系,而是患儿内在刺激的反应。如果仅是患儿一个人在房间独乐就无妨。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期独处于一室,而要参与到团体中去。特别是孤独症儿童更需要更多地参与团体活动。要是在团体活动或与他人交谈中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不仅看起来很奇怪,而且还将使目的行为受到妨害。即影响团体或他人活动,又影响自己的活动。因此,正确矫正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活动程序。 自我刺激行为虽然与外界环境刺激无关。但是它与患儿训练时间、活动内容等有密切关系。其一、当患儿没有事情可做而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或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太少时,便会有太多的自我刺激。为此,制订一个忙碌的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上应尽量用活动去排掉自我刺激。例如,患儿在家时,家长要多安排整理家务、自我照顾方面的活动;在学校,除常规化个别训练外,老师要多安排些集体活动,让患儿在活动中模仿他人的良好行为,同时培养集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可让儿童参与一些趣味性游乐活动,学习适当的社会规范行为和患儿感兴趣的活动(如购物,游泳,滑冰,打保龄球等等)。其二、所有时间和活动安排要顾及患儿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如果活动太多或活动本身太困难,同样会导致自我刺激,患儿以自我刺激来做为逃避手段。因此,必须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和低起点小步子的活动。尤其是时间, 问题应充分考虑患儿实际,应在患儿出现自我刺激前适时安排休息或间插其它兴趣活动。
(二)指导儿童抗拒自我刺激。 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要求他用另一行为代替和抗拒自我刺激。例如:对玩弄舌头的患儿,让他张开嘴巴(亦可进一步指导儿童做舌体操练习,配合发音训练);对摇晃手指的患儿,让他把手指张开放在桌上(或膝盖上);对摇摆身体的患儿,要让他倒立等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应注意使用频率和使用后的行为观察和适当的行为补充练习,以防患儿造成新的固执行为或出现的麻烦。如令其将手放在桌上适当时间后,应适量给一些手工活动做为补充练习。
(三)奖励良好行为。 有的患儿是想利用自我刺激来逃避训练功课或其它活动。如果要减少患儿的逃避意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能合作的时候给予奖励。奖励更多可接,受性的行为是很需要的。在奖励患儿时,必须要告诉他为什么会得到奖励。最好是在良好行为出现的同时提供特定的奖励。奖励办法应更多的使用有形奖励,同时也可使用表扬、赞美等方式。如果使用强化物,则需充分考虑强化的时间、形式和应强化的行为,切忌乱用。
(四)适当妥协。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而在指导环境上受到极大限制时,指导者可作适当妥协。在矫正自我刺激行为过程中,患儿可能产生新的自我刺激行为。要是新行为比前一个行为好,那就暂时让他作新行为,以免增加矫正的难度。这是对新行为的暂时妥协。 (五)、不予理睬。 自我刺激在某些情况下是患儿的一种不合乎规范的社交手段。患儿是想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于这类行为,最好办法就是不予理睬,而让其自然消退。 (六)、呼应训练。 呼应就是回应外界刺激、多叫其名字的单纯反应。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直呼其名,以停止其行为。经过反复训练可以使患儿顾及外界刺激而逐步改变其内在刺激反应。对极度避开他人的患儿进行呼应训练,就等于是在学习与新朋友交往;对沟通方式极不擅长的患儿,通过呼应训练,让其学会对他人的刺激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与人接触的开端. (七)、语言指导。 在进行训练活动之前,对患儿给予特定的口头指示。即让患儿明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好了该做的事或少做甚至不做不该做的事会得哪些奖励等等,而且指导者(家长或老师)在活动中要抓住机遇充分赞扬其良好行为,这样就可以预防自我刺激行为。 (八)、适当选择训练课题。 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自理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等。但是,训练中一定要针对患儿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训练课题,让患儿通过训练课题学习刺激—反应—强化三者的关系,从而起到由课题集中心理的作用。自我刺激行为也就随之减少。 (九)、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 这里的“社会”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的含义。它泛指孤独症儿童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让患儿学习与家庭成员相处原则和习惯、待人接物礼仪、饮食起居等;让患儿学习学校课堂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规范、集体行动规范等;让患儿学习社会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这些行为的学习,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抗拒自我刺激行为的基础上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是矫正患儿自我刺激的的根本的指导方法。
自闭症儿童行为较为固执。自我刺激行为也是一样,需要花大力气,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矫正。在矫正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场合中,一定要着眼于教育者的刺激,而且要在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或专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1~2
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与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治疗方法,现介绍十种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 Wolpe 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了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Wolpe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病儿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病儿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病儿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治疗开始,让病儿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境(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病儿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 (二)实践脱敏性 年幼儿童无法学会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对焦虑(恐惧)情境(物)进行想象,便可采用实践脱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惧症。 操作方法: 将病儿不良情绪分为若干层级,让其逐级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实际情境或实物前,并在暴露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给吃喜爱的食物),使二者产生桔抗而逐步脱敏。例如,某幼儿怕狗,治疗开始,让他吃糖果的同时,看狗的照片,谈狗的趣事,之后看远处关在笼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渐走近狗笼(或将狗笼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