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成因与矫治
我教过许多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豆豆的孩子。豆豆今年九岁,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 一接触豆豆我就发现,他的注意力很差、较自闭,跟他讲什么他都不理,连正眼都不看一眼,玩一样东西不会超过一分钟,对于有难度的就放弃,而且每玩完一样东西马上说:“我要上体育课”,说完就飞奔出教室躲起来,叫也不会回答。据爸爸说和以前一样一节课下来要逃跑十几次,也就是说一节课都要在“捉迷藏”中度过。 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豆豆各方面的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他认知有限,思维中的抽象思维差,不能把所学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话语也非常简单,目光对视差,行为刻板,一样东西就只能有一种玩法;拒绝新的事物,会玩的天天都要玩,同时间、同玩法等许多问题。 针对目前他的一系列状态,我决定先以小伙伴的身份进入他的世界,以便打破他的自闭状态。他喜欢上体育课,那我就从他的兴趣入手,跟他一起上体育,室内室外、感统器材,跟他一起玩并用他喜欢的方式进行,虽然很累,但当我看到他玩时开心的样子,我就知道我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已进入他的世界,现在我就是他的小伙伴,并且让他觉得跟我在一起是件很开心的事情。这时在玩中我慢慢的对他提出一些指令,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自己独立完成。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地增加次数和难度,这样就为以后的各种训练打下了基础。只要他愿意听你的并且愿意跟你学,还有什么东西学不会呢?在思维和认识方面,我选用了主题教学法。通过周围及身边发生的事来考查和培养他的理解、记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或通过书中的故事、短篇文章作教材首先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而引导、扩展他的思维,然后就他的回答进行纠正,让其复述,加深记忆,最后强化。因豆豆已上小学,故我校运用整套的小学教学模式,对其认知、思维、行为等进行针对训练。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现在豆豆已经回到学校正常学习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细小问题,但只要稍加引导并持之以恒,奇迹就会出现。愿豆豆有个快乐美好的明天!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孤独症的成因与矫治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精神异常病症。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身体一般健康,但在其他方面,如行为、言语、情感等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区别,会表现出社会交往、言语、情感、行为的障碍。具体表现为极端孤独,总是不声不响,沉浸在自身的小天地里,对外部刺激缺乏积极的反应,只关心自己,对外人、家人都是漠不关心,幼小的儿童甚至在父母抱他时也无动于衷,表现出视而不见的神态。远离同伴,但对小动物、小物件之类的东西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逗玩上半天;言语、动作呆板,经常自言自语。 儿童孤独症的起因,一种观点认为是大脑受损伤或某种功能障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引起的。儿童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无论是国外国内的调查研究都发现,这类儿童的父母往往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家、艺术家、干部、他们工作比较繁忙,对孩子过问和接触较少,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家庭气氛较冷漠。例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吵闹,一旦孩子吵闹就说:“去、去、去,一边玩去别妨碍我。”图省事的给他一堆玩具,或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让他一个人看电视,就不闻不问了,只要孩子不闹就行。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玩具孤独症”或“电视孤独症”。 要预防和矫治儿童的孤独症,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多跟孩子沟通交谈。一个年轻的母亲说,想不到她5岁的小儿子竟然会一本正经地说出没人能理解他,他感到很苦闷的话语,令其惊讶不已。其实这不奇怪,孩子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需要有人跟他聊“悄悄话”,需要同父母相互沟通和理解。所以,为人父母者,不管工作、生活多么忙,也要挤些时间,用多种形式同孩子相处、交谈、沟通。 2、鼓励孩子多参加同龄伙伴的群体游戏,多与人交往,让他在集体交往活动中培养主动性、进取心和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特别是节假日尽量带孩子出外走走,亲近大自然。 3、对确诊为儿童孤独症的患儿,由医生确定能否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在心理与行为矫治时,除了医生的帮助外,更多的是要父母亲多费心、给予关心、爱护、创造欢乐、愉快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使他感受到他人对他的关心,教会和鼓励他与人交往,学习生活技能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