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六成父母是高知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和一般儿童疾病不一样,属于发育障碍。患儿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刻板。
一天下午,在我快结束一天繁忙的门诊工作时,一对年轻而又焦急的父母突然走进了心理门诊,并且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对夫妇拉着一个4岁的男孩,孩子小名叫涛涛,长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十分漂亮可爱。我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看着他,叫了他一声却毫无反应,接下来的事便是孩子的父母向我滔滔不决的叙述:
孩子至今不会用语言表达愿望要求,也不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经常呼之不应,即使是熟悉的名字,也听而不闻,好似聋子,我们教他也不学。为此还带他到大医院的口腔科和耳鼻喉科检查过,大夫说声带和听力是正常的,但是孩子不会说话,我们真是很着急,更主要的是这孩子还很孤僻,不喜欢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小时候挺好带的,就是自个玩,也不要大人陪,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很少能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但这孩子对电视上的广告和天气预报格外感兴趣,只要一听见声音,他就会从小屋跑到客厅去看电视,表现出津津乐道的样子,有时会在别的场合蹦出一句广告词,别人都不知什么意思,他很喜欢写字和认字,已会认二三百字了,好象并不知其意思。他的行为也怪怪的,给他买的玩具他不喜欢,小朋友都喜欢的玩具,象积木、拼图、电动玩具什么的,他连看都不看,就喜欢老玩小瓶盖、电视机按钮、门把什么的,还爱看自己的小手,拿起东西总爱放鼻子上闻一闻……
父母不停的说着,内心的痛苦、无奈、无助溢于言表。
“大夫,我们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这是他们就诊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你看我们俩身体也挺健康的,孩子生下来也好好的,1岁前可好玩了,人见人爱的,现在怎么会这样呢?不说话,不看人,不理人,也不学东西,生活能力很差,根本上不了幼儿园,送过两次都被退回来了,我们也不能养他一辈子吧,大夫你说我们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还能治吗?”
带着父母的期望、疑问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具有广泛而严重的发育障碍的特征。
后来,我们通过对涛涛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他与同龄孩子相比,在人际交往,语言交流,行为模式,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发育落后。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最后诊断涛涛得了“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和一般儿童疾病不一样,属于发育障碍。患儿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刻板。孤独症 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在1943年首次报道,共有11名儿童被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儿童。他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总统的名字,但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那么孤独症究竟是怎么得的呢?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儿童孤独症主要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而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及父母的人格特征、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经济水平等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看,该病的发病率为一万个儿童中有2~13个孤独症儿童,男女性别间差异显著为7~9︰1。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孤独症儿童多表现为:
(1)孤独离群。即不会与人交往。不能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孤独症儿六成父母是高知
1988年,一部名为《雨人》的电影夺取了第61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在片中,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雨人”是个生活在个人精神世界里的怪人。然而,他对数字有着非凡的记忆力,甚至能准确计算出6副扑克的底牌。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却是事实。“雨人”所患的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孤独症。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我国内地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也逐年上升。
儿童孤独症病因多种
著名发育行为儿科学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不无忧虑地说:“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上升速度惊人,已由原来的万分之三上升到千分之一。孤独症不再是罕见疾病,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最常见的疾病。”
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它有什么表现?许多人对它并不了解。因此,当孩子最初有孤独症的行为举动时,一些家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往往在孩子被确诊时,病症已经到了中度和重度。
邹小兵指出,这些孤独症的儿童有着某些超乎寻常的能力。研究表明,患孤独症的孩子,智力异常,其中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资料显示,儿童孤独症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以男孩多见。而且目前调查发现城市儿童的患病率较高。孤独症的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教育、经常看电视、独生子女或者营养过度等因素无关。而与脑部神经组织损伤、遗传疾病(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等)、重金属污染、母孕期风疹感染、婴幼儿期疱疹感染、脑炎、脑水肿等因素有关。
孤独症儿六成父母是高知
一位母亲称,他们夫妇都是研究生,因为在单位身居要职,很少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一直交给保姆带。直到发现孩子有自闭倾向的时候,那位母亲才悔不当初:“自己读了这么多书,工作那么拼命,却对不起孩子啊!”
据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培训中心高级培训导师陈焕新介绍,在该中心接受矫治培训的孩子中,有近六成的父母是学士以上的高学历或高收入人士,来自高知家庭的儿童患上自闭症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陈焕新说,高知父母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一心扑在工作上,却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因而孩子出现自闭倾向或患上自闭症的比例高于普通家庭。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分“你”“我”“他”,还认为很有趣,而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的父母尽管已发现症状的端倪,但总认为作为高学历人士的子女不可能有问题,以致延误了最佳的矫治时机。
该中心负责人李幸民副教授表示,孩子幼年时期的心理发育情况对孩子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拥抱、抚摸、亲吻、目光等交流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发育都非常重要。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可能会导致自闭症、情绪障碍等。同时,过于照顾和溺爱也会使孩子出现自闭倾向。
李幸民提醒说,父母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孩子相处,每个星期至少要抽2小时来陪孩子。期间,父母要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孩子共同玩耍、一起游戏,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此外,同伴间的交往也很重要,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在游戏中懂得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