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幼儿学会口吃
口吃(stuttering)俗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在这里主要介绍口吃的主要分类、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等。 口吃(stuttering)俗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即说话能力的缺陷,表现在说话时迟缓,发音延长或停顿,不自觉地阻断或语塞,间歇地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失去正常的说话节律,呈现出特殊的断续性,称之语言流行障碍。
一、分类
口吃可分为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3种
暂时性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始于l~2岁婴儿初学说话时出现的口吃,3岁年龄阶段最多。这时儿童言语发展到自己构造词句的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有关复杂内容,因而说话时出现踌躇和重复,常常一句长话停三四次才能说完。这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正常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表现会逐渐消失。
3~5岁出现的口吃称良性口吃,也要家长耐心矫正,半年到六年内多可消失。
5~8岁后出现的口吃,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持续固定的言语形式存在,除非进行持续的有效的矫治,否则保持终生,称为永久性口吃。
统计表明,任何种族、文化、语言都有口吃发生。2~5岁口吃发生率为1%。其中50%于5岁前起病,10岁后的口吃75%将终生存在。为避免儿童形成永久性口吃,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十分必要。男性比女性多4~8倍。
二、致病原因
遗传、生理因素
有人报告同卵双生子口吃发生率高于异卵双生子,提示口吃与遗传有关。口吃是一种言语协调功能混乱,可能与大脑言语调节功能薄弱、听觉对自己言语的延误反馈、发音器官调整障碍等生理因素有关。
心理应激、心理压力
如受惊吓产生恐惧、进入陌生环境、重大生活事件打击、剧烈的声响刺激,均可因极度紧张导致口吃。成人强迫左撇子儿童用右手执笔、握筷;让说话慢的孩子快说;让怯场的儿童当众讲话或表演;成人对孩子说话重复或停顿不耐烦;随意打断,过多矫正甚至训斥,使儿童对自己的说话能力过多关注或反应强烈,一说话就紧张。形成紧张就出现口吃,口吃又使儿童更紧张的恶性循环。
模仿
儿童天性好模仿,若家人或周围有人口吃,他也模仿,日久习惯就会形成口吃。 家长对子女教育不一致 造成儿童心理混乱,在有分歧的父母面前无以答对,而致口吃。家长或教师专横粗暴、过于严厉,对怯懦儿童形成心理压力,导致儿童言语表达的迟疑与停顿,出现口吃或口吃加重。
社会歧视
社会上一些人对口吃患者缺乏善意和同情,常歧视、嘲笑,甚至取笑口吃儿童,加重患儿紧张和自卑心理,使口吃加剧。
个性行为特征
口吃儿童常有情绪不稳、好激动、易兴奋和神经质的性格特征。
三、临床表现
除本节开始所述的口吃这一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的临床表现外,尚有以下心理特征。
常伴有神经质症状 口吃患儿常有神经质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好激动、易兴奋、胆小、敏感、睡眠障碍。患儿还常遗尿,食欲减低,并易有恐惧等情绪反应。
口吃继发性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儿童入学后,言语活动大增,口吃患儿不能顺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能与同学、老师正常的交谈。加之周围人的嘲笑,常使患儿深感羞愧和苦闷,终日焦虑不安。这不但加重口吃和神经质的症状,患儿还会加强心理防卫机制,常会采取消极逃避对策,以至独来独往。日久酿成孤僻、退缩、羞怯、自卑等性格特征。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别让幼儿学会口吃
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小时候伶牙俐齿,怎么到了快上学的年纪,却突然变得结结巴巴了?
其实,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说话流畅性障碍,在2―6岁时发生率比较高。一般到了学说话的阶段,约有5%的孩子都会经历,而这通常只需数个月就能自然消失,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尽管如此,家长还是应该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仔细寻找原因,并对症“治疗”。通常,孩子说话结巴,多是因为模仿周围人或影视剧中的“口吃”现象引起的。
一来,周围人和影视剧中的类似现象,会使正处在学语期的儿童产生极强的好奇感,进而进行下意识的模仿和学习;二来,儿童时期语言功能发育不成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不能迅速准确找出可表达自己意思的词汇,因而一些孩子便会在说话时,出现重复、拖长一个字音的现象。
所以,孩子出现口吃,家长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尽量减轻或消除孩子说话时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让孩子在学说话期间接触有口吃情节的影视剧;对于跟周围朋友的接触,家长要随时关注,及时纠正。曾有专家调查指出,90%以上的成年口吃患者都成因于童年时期对周围口吃人的模仿。
虽说一般的结结巴巴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并发展到一个字半分钟都讲不出来,并有胸闷、气短、嘴唇抽动等不适,那就不属于言语不流畅了,最好到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