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家庭易致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症状?
有时,生活中能见到这样的孩子:和人不亲近,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关心;他沉默寡言,或者自言自语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他不懂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却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品或物体的局部十分迷恋;他特别喜欢做单调、重复的动作,或把东西按同样的方式摆放,如果阻止他,就表现非常烦躁……这些现象很可能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昨日,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医师焦敏说,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又称自闭症、孤独症,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患病的儿童往往会有社交障碍,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喜欢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愿望,也有些患儿虽然会讲话,但缺乏主动语言,常常自言自语、鹦鹉学舌。
患儿喜欢维持某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对外界缺乏感知、理解和探究性并伴有智力低下,但个别孩子对路线、数字、地名、人名、日期等有超常的记忆,有的对声音、光线、味道、疼痛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
“孤独症发病原因尚不确定,目前没有治疗的特效药,但通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及听觉统合训练等方法,早期科学、系统地干预可使儿童的预后有显着的改变。”焦敏称,目前提倡的是综合治疗方法,对每一个儿童在干预前均做发育行为相关测评,有选择性地采用干预措施,制订针对性、个体化的干预策略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冰冷家庭易致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是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各国的医学专家为寻找孤独症的原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无法揭开孤独症发病的神秘面纱。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他们这种“冰箱妈妈”的理论认
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母亲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然而,一些专家对此也持有不同意见,例如,在我国某些幼儿园里,患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大部分是普通职工,高知阶层的父母很少。“冰箱妈妈”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儿童孤独症的产生。
研究者用回顾性方法研究发现,大约1/3的孤独症患儿的母亲在孕期患感冒、疯疹或分娩时婴儿有损伤、缺氧等情况发生,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脑的发育过程,但这些症状是如何影响孤独症患儿大脑发育?为什么同样有这些症状的儿童不出现孤独症?用这些解释不了孤独症发病的原因。
此外,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大脑皮质、脑干和基底神经节血流量降低、功能受损。但专家认为,用这些研究发现去解释孤独症患儿的症状并为治疗和干预提供线索,仍显得遥远。
据介绍,自闭不是孤独症儿童的惟一表现。孤独症是一位美国医生于1943年首次提出的,在东南亚等一些地区,孤独症被译为自闭症。这种翻译方法往往给人一种误导,使人误以为儿童的自我封闭才导致这一病症,一旦儿童不自闭,这一病症就不存在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典型的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则不再理人;孩子害怕时,也不会寻求保护。
二、语言发育障碍。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终生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比别人少。说话如鹦鹉学舌,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喜怒哀乐。
三、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
四、独特的兴趣对象。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而对一般儿童不喜欢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兴趣。一些孤独症患儿还会表现出刻板、古怪的行为,或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光滑的书刊封面、质地滑软的衣料、柔软的皮毛制品等;有时喜欢闻某一物体,如一位患儿总是喜欢闻他父母的手提包,每当父母回到家后,这位患儿的第一件事便是接过父母的包反复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