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临潼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识别儿童孤独症

康语儿童康复机构
西安临潼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识别儿童孤独症
帮“孤独”的孩子打开心门

  强强从小就爱自己玩,不爱缠大人;看到妈妈下班了,也不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四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着急,带孩子到医院后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这样的孩子呢?

  首先是人际关系障碍:孩子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爱独自玩,像强强那样不爱缠大人。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这样的孩子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对集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孩子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其次是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孩子是以不会说话到医院就诊的;或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只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在非语言沟通障碍方面,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三是行为刻板:①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②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③自我刺激:很多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身体其他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四是对外界反应异常:①反应过弱:很多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②反应过强:也有一些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象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查看更多...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其他

1

课程总理念: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课程设置原理: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帮“孤独”的孩子打开心门

帮“孤独”的孩子打开心门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还时常发出怪声。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会和老师说再见了。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这样的例子时常发生。2006年底,该院儿保康复科开设了儿童发育行为专科门诊,专为孤独症的患儿开展短期康复训练,并为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医生们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更多的家长,千万别以为孤独症的孩子只能永远紧锁心门。及时为他提供长期高效训练,这些“天使的孩子”沟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耐心“狠心”帮助康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康复科主任徐秀坦言,不少家长初来就诊时,对孩子的好转并无信心。事实上,比起一般孩子,孤独症的孩子视觉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更强,利用他们这方面的优势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助其改善症状。

  例如,为了让孤独症的孩子学会注视别人的眼睛,家长可以分“三步走”。先告诉他“宝宝,看妈妈的眼睛”,并将一块糖放在两眼之间,吸引他注意,等到他抬头的时候,就把糖给他作为奖励;完成这一步后,将糖放进口袋里,同样等孩子抬头之后,掏出糖给他;渐渐地,家长会发现,即使不给糖,孩子也已经会在你呼唤他名字的时候有反应。

  在徐秀看来,孩子康复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能没有信心,持之以恒最重要。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生活规则,有时家长还得“狠狠心”。孩子不愿按照家长指令做事,更有一些孩子有攻击倾向,必须与人隔离。这时,任凭他们哭闹,家长也要坚持原则。孤独症孩子观察能力出众,家长可以将用餐、洗漱、游戏等各个生活场景拍成照片,引导孩子行动。研究发现,这些照片往往能有效帮助孩子们建立他们的“程序日程表”。

  2至5岁干预最佳

  孩子过了两岁、三岁,一直不会说话,有些老人认为这是“贵人语迟”,没什么要紧。徐秀告诉记者,2至5岁是孤独症患儿的早期干预最佳时期,但遗憾的是,一些错误的育儿观点往往耽搁了孩子的病情。她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请尽快带孩子就诊:

  -语言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同时缺乏用肢体语言交流能力

  如,不会用手指指物体给大人看或用眼神交流来表示需求,而更喜欢直接拖大人的手去拿需要的东西;不会用“点头”表示“要”;“摇头”表示“不要”。

  -喜欢单独玩耍,跟其他儿童难以相处

  -不喜欢目光接触

  -喜爱转动物体,如自己转圈,或看转动的电风扇和轮子

  -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对真正的危险没有恐惧感

  -对周围的事或人漠不关心

  -听力没有问题,但对外来声音,如叫他名字、简单指令,没有反应

  -对玩具不感兴趣,极度迷恋自己的手

  -不正常地特别喜欢某一物件

  -不懂得回答简单的问题,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

  -不会好好地玩玩具,拿到玩具就放嘴里咬、嗅,或拿在手里不停地转动,排列所有的玩具

  -极度喜欢广告、天气预报,却对一般动画片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