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600万少年儿童受口吃困扰
孩子一旦出现口吃现象,家长就应重视。否则,待口吃加重或成为习惯时,再矫正难度就大了。对口吃,主要是通过自我矫正予以治疗。自我矫正口吃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是从解除口吃的原因与不良发音入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禁止周围人的模仿与嘲笑,也不要在患儿在场时谈论与口吃有关的话题。 2、多关心与爱护。对患儿要多加爱护,不能因为口吃而责怪他,不给他再添加心理压力。 3、讲话吐字清楚。家人与口吃孩子讲话时,态度要平静,速度要慢,发音要清楚准确。这样,不会使孩子回答问话时因欲快而不达,反而口吃或加重口吃。 4、避免接触其他口吃者。当孩子有口吃苗头时,要避免与其他口吃者再接触。 5、勿催促孩子讲话。当孩子偶然发音障碍,要告诉他慢慢说,甚至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或过一会再说。教他说话以前先吸一口气,也可避免说话时断断续续。此时,催促是错误的。 6、勿打断孩子讲话。口吃孩子讲话时,无论如何旁人不要打断,也不要在他身边做任何动作或表情;以免分散他说话的注意力。 7、消除紧张感。旁人要消除孩子说话的紧张、焦虑、害伯、为难情绪。当孩子说某句话有困难时,不要让他去重复说这句话,并且安慰他下面的话可慢慢地说。 8、说话轻柔。教育口吃儿童,不管说什么话,都要轻柔、缓慢,在病情好转时,再增加音量与速度。 9、多朗读多唱歌,对已识字的口吃儿童,让他多读书,一字一字地读,声音不妨大一些。鼓励孩子多唱歌,唱歌使孩子吐词准确快捷,增加自信心。 10、慢慢对话。可请一个无口吃的人,与有口吃的孩子在安静处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话,但要连续地、匀速地,不可断断续续。 11、多抄写。让口吃者抄文章大有益处。因为在抄写过程中还需要默读文句,对纠正其发音障碍是有促进作用的。 12、有效力有恒心。要时时告诉孩子,纠正口吃非举手之劳,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灰心丧气,尤其是女孩子,信心与恒心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中国有600万少年儿童受口吃困扰
上海的康复专家指出,中国约有600万少年儿童正受到口吃的困扰。口吃是‘学来’的行为,旁人的斥责只会适得其反。专家呼吁家长与老师应正视儿童的言语健康问题。 据悉,上海市首个口吃网站、口吃援助热线和“流利言语俱乐部”也于日前举行了成立仪式。 报道指,有研究数据显示,口吃的患病率在1%左右,其中以青少年的口吃现象最为严重,7岁儿童的患病率最高,男孩发病则为女孩的4倍。尽管口吃儿童中近一半者有口吃家族史,但遗传对比试验已从医学上否定了这种可能性。他们中超过70%的人与口吃患者有交往,可见其发病与家庭、社会的语言环境有很大联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口吃矫正康复中心李筱明主任医师指出,口吃主要是由于大脑对发声器官的支配与调节失去了应有的协调关系所致,而部分家长、老师对于口吃孩子“过度重视”或“漠不关心”,则形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患儿在教育和治疗上的两大误区。一方面,患了口吃并没有特效药,而旁人的大声斥责和重复提醒,只能加深儿童大脑对于口吃的“记忆”,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约有10%-20%的口吃儿童是无法“自我恢复”的,而这部分人到了成年期再进行口吃矫正,其难度要大得多。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模仿不良说话习惯时,家长和老师切忌无所谓,应该态度明确告诉他们,那是不好的行为。 李筱明医师同时强调,对于已患口吃或有口吃倾向的儿童,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不应放在“话说得怎样”,而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由、信任的说话环境,鼓励孩子放慢速度、随心所欲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唯有开朗、大胆、自信的孩子,才能充分地表达他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