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用爱改变孩子孤独

重庆博爱儿童康复中心
南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用爱改变孩子孤独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患孤独症的儿童有如下一些特点:

  (1)不愿与人交往。这样的儿童不愿意用眼睛与人对视,也逃避别人的目光,他们缺乏用目光表达情感的能力。他们不会主动并回避与亲人以及小朋友接触,其可以一天不说一句话。

  (2)有语言障碍。这种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是不会运用语言,如有时说出的话与当时的情景无关。但与弱智儿童不会说话不一样。

  (3)缺乏自我意识。这种儿童分不清“你的”、“我的”,例如,他(她)想表达:“我想吃冰棍。”可说出的是:“你想吃冰棍。”这种儿童对一些手势性、姿势性的语言全然不懂,如家长示意孩子不要去厨房,他(她)看看你,照样走向厨房。

  (4)有刻板行为。这种儿童常常喜欢玩一种东西,且久玩不厌,还常常一整天只重复一个动作。

  孤独症儿童的治疗相当困难,但有些教育方法可以大大地改善其行为障碍。

  (1)与他玩合作游戏。这种方法在集体中使用效果更好。如让其和小朋友共同玩拍、跳绳、推玩具小车,开始时这样的儿童可能完全被动,经反复练习后,其会愿意参加一些活动的。

  (2)训练目光接触。家长主动和孩子对视,孩子不看大人,大人可以追着让他(她)看。如果孩子有表示,家长应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如还没有反应,可以用有吸引力的东西吸引他(她)。

  (3)呼唤其名的训练。家长在家里可以用呼唤孩子的名字,要求孩子回答的方法训练其学会与别人打交道。如果有进步,说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提高。

  (4)身体接触。家长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这种训练,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或站在大人面前,大人通过与其说话、抚摸、亲吻等亲热的表示,让孩子从身体的解剖学感受到“爱”。

  (5)接触外人和外部环境。家长可以常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当他(她)有愿意与主人或主人家的孩子接触的表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儿童害怕与外人接触而把他(她)关在家里。

查看更多...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特征是,无法与真人进行虚拟的游戏及可变的交流。在2月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JustineCassell报告说,与“虚拟玩伴”的“交流”能够激发孤独症儿童潜在的社交技巧。

  在Cassell的实验中,该“虚拟玩伴”是一个8岁的中性卡通儿童,出现在投影仪屏幕上。当与真实儿童交流时,一半的动作发生在真实世界,另一半发生在虚拟世界。通过玩具上的传感器,真实儿童能够来来回回地运动玩具。同时,虚拟玩伴则“观看”着他们玩耍。而且,虚拟儿童还能够发出声音并做出逼真的表情和手势。

  Cassell表示,她和同事于10年前设计虚拟儿童,最初是为了研究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现在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身上后发现,这种交流能够开启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研究发现,在与虚拟玩伴开始进行玩耍20分钟后,孤独症儿童就能自然地提问或回答问题。在另一个实验中,让孤独症儿童“成为”虚拟儿童,当孤独症儿童隐藏在窗帘后面并通过控制器操纵虚拟儿童时,虚拟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流则显得非常具有社会敏感性。

  Cassell认为,孤独症儿童能更自在地与虚拟玩伴进行玩耍,原因在于虚拟玩伴更具可预见性,这使孤独症儿童感觉更安全。初步的脑检测显示,普通人与虚拟人物交流会比与真人交流考虑得更多。Cassell推测,在孤独症儿童中,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不过Cassell表示,这一新发现能否应用于孤独症儿童与真实儿童的交流,目前还是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