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儿童孤独症已成心理流行病
南开大学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已成为天津市儿童的“心理流行病”,专家呼吁,对这一病症的尽早干预迫在眉睫。
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主任王崇颖副教授对天津市1993年至2008年期间经医院确诊的近2000例病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1993年到1999年,本市确诊的病例仅有28例,而2000年以后的病例数量竟然超过前者60多倍;在近2000名研究对象中,患者平均年龄仅为43.66个月(约4岁),其中有57例都在1岁以下;这些儿童的男女比例为3.49:1。目前本市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里,平均一天就可能有8至10例儿童孤独症病例。
王崇颖在此次研究中,首次在国内尝试了目前国际最新的诊断方法,使用ADI-RH(《儿童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和ADOS(《儿童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在一间特定房间中配合专用道具对孩子进行30~45分钟的行为测验,结合对家长进行1至3个小时的访谈,专家由此综合记录、分析、评估。根据测试结果,王崇颖表示,患有儿童孤独症的小朋友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沟通障碍、社交困难、行为刻板、经常做重复性动作、并多伴有智力低下等。
据相关数据表明,在中国3.8亿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中,遭受孤独症侵害的至少在50万以上。王崇颖认为:在社会对儿童孤独症尚没有足够认知以及对病症没有及早干预的情况下,它伸出的“魔爪”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其一生发展都会存在影响。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典型的孤独症一定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语言方面的损害;
第二行为方面的损害刻板的重复的一些行为对某些物品特别依恋;
第三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损害而且这些都必须是有质的损害。
这三点必须同时具备才考虑是孤独症。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使用较广的是由美国精神病协会编写的《精神病学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又作了一些修改即自闭症必须至少符合下列12项中的6 项情况同时至少具有A中的2 项B 中的1项C 中的1项。
A社会交往有实质性的损伤其表现如下:使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有明显的障碍;与同伴间的关系未达到该年龄儿童应具有的水平;不会自发地与同伴分享欢乐和兴趣;缺乏社会交往或情感交流。
B 语言交流受到严重影响:口语发展迟缓或完全丧失;独处时有一定的言语能力但严重缺乏与人进行交谈的能力;刻板或重复地使用某些语言或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缺乏与其发展水平相当的各种角色游戏或模仿性游戏的能力。
C行为兴趣及活动模式呈局限性刻板性和重复性:专注于一种或几种刻板的有限的兴趣模式这种专注在强度和注意点上是不正常的;固执地坚持某些古怪的无关紧要的动作和行为;刻板的或重复性的动作;固执地专注于物体的某些部分。
D 在3 岁以前以语言交流为主的社会交往或象征游戏及想象性游戏发展迟缓或不正常。
E 无法用瑞特失调或儿童分离失调解释的障碍。
对个体的评估包括3个相关的阶段:筛选临床评估和后续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