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孤独症的11大标准图
走进孤独症儿童中,他们大多长得清秀漂亮,除了不说话和那飘移无定的眼神,你几乎很难看出他们和健康儿童有什么区别。儿童孤独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中国孤独症网总裁、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主任张桂娥说:"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可以说是一种最严重的残疾。狼孩是因为后天环境而蜕化,但孤独症儿童却是在他(她)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森林中不断蜕化。他(她)们生来什么也不缺,甚至比大多数孩子聪明漂亮,但却在不断地失去、封闭与我们的世界沟通的方式。"
张桂娥介绍说,孤独症儿童的诊断有三大标准,首先是语言交流障碍。这些孩子很少说话,有的几乎终生不语,有的孩子原本很正常,但突然会在一夜之间不再说话,失去了人类交流沟通最重要的工具。他们也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但就像在模仿一个动作,完全不懂得言语中包括的信息,和正常人交流的一问一答相比,他们却是一问一学。
其次是社交能力障碍。孤独症儿童是最孤独的,因为他们不懂得哪怕是父母的拥抱亲昵的含义,我们也不懂得他们的动作所要表达的意义。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似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目光从不与人对视,经常可以看到的是那飘移不定的眼神。想做什么事情,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
再者是兴趣单一,行为刻板。他们可能几个小时地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纸杯可以让他们玩上半天。喜欢吃一样东西,其它吃的便一概不碰。他们会以近乎暴燥的剧烈行动来对抗变化,对新环境的适应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不相容。
张桂娥说,儿童孤独症多发在两三岁,甚至更早,许多家长此时会认为孩子说话晚,性格沉默等,但这个时期恰恰是孤独症儿童最好的康复期,也恰恰容易被家长错过。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判断孤独症的11大标准图
“少年不识愁滋味”,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与成人一样,现在孩子的心病也越来越多。其中,抑郁症和孤独症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病症,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抑郁和孤独症不容忽视
目前,青少年抑郁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速度较快的疾病之一。在美国,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达到了5%—10%;据香港医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与前年相比,今年青少年情绪性心理障碍的人数已升高了六成;10月12日,日本北海道大学儿童精神医学副教授传田健三在日本精神科诊断学会上称,1.5%的中小学生患有忧郁症,而中学生则有4.1%患有忧郁症。而我国虽然没有对外公布的权威数字,但在心理学业内却形成了一种共识,随着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很多孩子正遭受着抑郁的折磨。
此外,另一种心病———孤独症在少年儿童的精神障碍疾病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孤独症的发病率很高。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2006年全国性调查显示,平均175个儿童中就有1名孤独症患者,换言之,该国至少有30万孤独症患儿。我国也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少年儿童的人数为3亿多,按照孤独症的发病率推算,当时我国就已有40万—50万的孤独症患儿。
抑郁表现多种多样
“青青(化名)干什么事都没点精气神。”一位母亲说,孩子天天都闷闷不乐。其实,这是青少年抑郁的典型症状,其核心就是情绪低落,对事事都丧失了兴趣。
还有一种孩子也很常见,小慧(化名)就是其中代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动不动就哭。”小慧说,她“越想越觉得活着没意思,真想吃安眠药一了百了。”产生轻生的念头,在青少年抑郁中属于较严重的情况,如不及时治疗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对自我的“负性认知”也是抑郁主要表现,如孩子觉得自己长得胖、矮,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常感到无望、无助。
除了情绪外,一些生理症状也是抑郁的表现。据路透社报道,最新研究发现,184名患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中,57%有过敏史,如哮喘、湿疹,67%因为抑郁等情绪障碍导致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