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 贴“心”交流
你见过田野的荒芜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败落:到处是长满齐腰的杂草、荆棘丛生、藤蔓缠绕在灌木上,辨不出哪里是路,盘根错节的树里面蜘蛛网密布,老鼠之类不时在草丛中乱窜、偶尔还可以听到怪鸟扑腾飞起,或者其他野生动物撕咬的声音,白天路过的人会加快步伐,夜间经过简直叫人毛骨悚然。你见过荒芜人烟的戈壁大沙漠吗?到处是耀眼白茫茫一片,没有一片绿色,你肯定马上联想到"死亡"之类的字眼,你有勇气敢再继续朝前迈一步吗?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心灵荒芜的孩子,你会想到什么?
《庄子。子方》里面说过"哀莫大与心死"。"哀莫大于心死" 就是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人最大的悲哀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当你信心丧失后,即便是你的躯体还在,也只能是行尸走肉了。从先哲的这句话里可以懂得古人早就理解如果一个人心灵荒芜的可怕后果,孩子的心灵荒芜那又是怎样一重悲剧?
小小的年纪本应该是天真的,他们的天空是无比灿烂的,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不是吗?从他们刚出世时起就用一双大眼睛来感知世界的一切、当他们学会走路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手去触摸所能够得到的东西,想尽量去了解它们,甚至用嘴去尝。再等到会说话就对所见到的新鲜东西不断地询根问底,等到上学拿起书本学习那些过去的、遥远的,看不见的抽象东西,开始用脑去思考、分析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表现,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们不再是这样,心灵一天天变得荒芜起来,变得我们认不出来,我们会怎么想?
一、心灵荒芜的表现
在他们在家里一般不会尊重父母,更不会理解他们、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不听他们的劝告,甚至会顶撞他们、整天无精打采、也不讲究个人卫生、喜欢吃零食、不愿意呆在家里做作业、他们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在学校也不尊重老师、人际关系很差、和其他同学不能和睦相处、缺乏朋友,喜欢独来独往,这些学生的学习大多数成绩落底、课堂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也不参加、显得很郁闷、课堂上他们总是无精打采、哈欠连连。课间随意讲话、不时满口脏话、对其他人的劝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头发衣服喜欢标新立异、有的会冬天穿得很单薄,甚至开电扇,而夏天把衣服领子竖起来,和性格差不多的学生呆在一起玩,开始学会抽烟、喝酒,刚开始还能到学校上学,发展到后来就是经常旷课逃学,甚至夜不归宿。在社会上,他们喜欢在公共场合溜达,看看热闹,和社会上的失业青年称兄道弟,和他们打打台球,溜溜冰,慢慢地学会赌博,学会吃喝玩乐,没有钱就会从家里去拿,甚至发展到偷盗。看到这些由天真活泼到逐渐麻木的孩子,让做父母的揪心的痛!我们老师难道没有一点自责和愧疚吗?
二、心灵荒芜的原因
心灵荒芜是并不是天生的,主要孩子的生活空间太小,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又缺乏正当的爱好与兴趣,单调的学习生活开始变得无聊,然后逐渐形成内心空虚再到失落自己。无聊是不思进取,无所追求造成的。因为不思进取,无所追求,孩子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就不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品尝不到苦尽甘来的欢愉。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抢劫等犯罪道路,给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蒙上一层阴影,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来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不能眼睁睁看到他们一步步向泥潭迈进。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与孩子沟通 贴“心”交流
人的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往我们只注重身体的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使得一些孩子的心理上出现的原本非常小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实,很多人在成年后出现的心理疾病是和他早年甚至是幼年时的经历引起的。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作为父母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进入初中以后,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孩子和自己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有些事情孩子宁愿和同学讲,也不愿意对父母讲,和同学打电话讲个没完,和家长的话却很少,有时还没说几句,就会顶撞父母,甚至不理不睬。我们老师也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生理上成熟得早了,使得他们在心理上的变化也比较大,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对父母或者是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思考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出现偏激、冲动,极端的行为,更容易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产生认同感,如果家长不予重视或教育方式不当,过分的溺爱和偏护,可能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老师和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关注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个显着的特点:
1、 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家长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家长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其实,在孩子学习不努力时,家长可以利用他们的自尊心来教育,同学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势必要好好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说话。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2、 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北京青年报上就曾有过一则报道,一个13岁的天才儿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可是他无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无法与其它的同学相处。入学不久就被退学了。原来,他过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妈妈打理,就连学习也是妈妈跟着一起学,学完后再教给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