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热闹”的孤独世界
小学生为何与同伴交往困难?
同伴交往在小学生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越低,其孤独感越强。值得注意的是,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的小学生所体验到的社交情绪并不一样。被拒斥的小学生内、外部行为问题多,而且对社会交往的情绪体验更为不利,其孤独感显着地高于其他类型的小学生。被拒斥的小学生多出现不合作、指手画脚、控制他人、故意搞乱、侵犯他人等过度行为,并且缺乏必要的交往策略知识,这导致他们遭到同伴的厌恶。被同伴拒斥的小学生有两种类型,一是攻击型,容易出现逃学、人际敌意、暴力、犯罪等外部行为;二是退缩型,易形成恐惧、焦虑、退缩等内部行为。被忽视的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消极拘谨、退缩、害羞、腼腆、被动、孤僻、胆小、逃避、自卑、自我封闭;很少主动参与有结构的游戏活动,不主动接近同伴,在公众场合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也有着很强烈的孤独感。可见同伴交往不良使得小学生不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不能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与同龄的小伙伴构建相互协作的关系。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成长。
有孤独感后怎么办?
在处理由于同伴交往所引发的孤独感时,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因为小学生的同伴交往行为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策略加以矫正。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发现同伴接纳不良的小学生在其认知、行为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其次,根据同伴接纳的不同类型以及小学生的不同认知、行为特征对症下药。对于被拒斥的小学生要侧重于采用认知策略,如移情、情感体验、情感追忆等。引导小学生尊重同伴、和同伴沟通协商、礼貌友好待人,教给他们与人为善的交往策略,并训练他们在交往中克服暴躁、攻击性行为。对于被忽视的小学生要更偏重于行为策略,如:榜样模仿、角色扮演、行为塑造、正向行为强化等。被忽视的小学生中除5%的孩子对自己被忽视的状况觉得"无所谓"之外,其他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认识到"自己在和同伴玩儿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大胆活泼",可往往又知易行难。因此,学校要为他们多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在集体游戏、活动中积极表现,赢得同伴的接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芳)
搭起儿童交往的多维平台
与他人交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与他人交往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儿童成长需要集体生活,需要伙伴。
是什么让孩子心理孤独
心理专家分析认为,让孩子有"孤独感"的原因很多,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居住环境、升学压力和家长的过多干预是四个重要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 城市的家庭结构大多是三口之家,父母和孩子。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样,孩子在家中就缺少同龄玩伴。加之现代社会的压力,父母常常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度过的,自然容易感到孤独。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让孩子走出“热闹”的孤独世界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不否认看电视对开发小孩子的智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时代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而且儿童的大脑仍在发育当中,如何防范以电视为代表的多媒体对他们产生伤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电视,你能看到的伤害--影响生理发育
电视辐射损害视力的发展,看电视和玩电脑是主要罪魁祸首。因为光电媒体的荧光屏跳跃闪动,切换速度非常快,如果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或声像读物,会使眼组织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引起近视、斜视和弱视。
电视的屏幕会发射不可见的电磁波射线,虽然都在不伤害人体器官的安全范围内,但是如果每天长时间接触屏幕,将会对人眼有一定损害,如发生结膜炎、点状角膜炎等。
2、电视,你看不到的伤害--不利心理成长
电视对儿童的潜在危害是很多的,最近的研究表明,看电视会对儿童的思维、语言、想像力、感觉经验、体能、情感及社会行为都有负面影响。让父母们意识到这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长时泡在电视机前容易形成懒惰、消极的心理
看电视时,从表面看,电视里的情景或者说画面总是热热闹闹的,看似孩子的心也一定跟着热闹、沸腾。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双眼完全被动地紧盯着屏幕,没有自主的眼球运动,头部固定着一个姿势,就像在做白日梦一样。他们只是被动、单向吸收电视内容,没有互动,整天坐在电视机旁,孩子不愿意动手动脚,渐渐就形成懒惰、不愿主动做事情的心理,导致不愿意运动、不愿意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一台机器和一个人,哪一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合格?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注意到那些看了很多电视的孩子过不了一会就只记得极少的内容。这可能要归因于儿童在看电视时无法发挥其主动性,他们无法动员意志力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想像图景。电视图像所留下的印象是十分肤浅的。
其次长时泡在电视机前的孩子易变孤独
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孩子们通过与真实的人交谈来学会说话,而不是听那些机械地重复生产的声音。电视强调视觉,因此就降低了孩子对学习语言的需求,而且也没有要求孩子做出语言反应,这样语言就被忽略了,从而导致孩子因不需与外界交流而渐渐变得孤独。
(案例):晓晓今年7岁,与同龄孩子不大一样,他平时不喜欢与小朋友玩,对父母买的玩具也不感兴趣,天天就像个"闷葫芦"。经专家分析认为,导致晓晓"另类"的罪魁祸首之一竟是电视。据晓晓父母介绍,晓晓从小跟爷爷长大,爷爷因腿脚不便,整天在家看电视。晓晓从小就被爷爷抱在怀里看电视,久而久之便患上"电视自闭症"。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电视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失去主动思维,在认知的学习中他们可能变得被动、不再爱动脑筋,忽略了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长时间看电视,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