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西乡塘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孤独症,一人一个世界

重庆博爱儿童康复中心
南宁西乡塘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孤独症,一人一个世界
迷恋电视引发孤独症

有人说,孤独症孩子就是那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不说话。是不是这样呢?为了让您了解更多的有关孤独症的知识,特请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副教授撰文,以飨读者。 孤独症,一人一个世界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戏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这种并非有意装出来的不合群,常常让患儿父母痛苦不堪,欲哭无泪。 孤独者越来越多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现在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1982年,南京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陶国泰教授在我国首先报道了4例儿童孤独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患病率的调查。 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发现孤独症患儿 父母亲往往最早注意到的问题是孩子不说话,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逐步显露,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要么孩子不会说话,要么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而父母亲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正常。即使孩子说话了,也往往是一些重复语言、鹦鹉学舌语言、自言自语,或者根本就无人能懂的“外星人语言”,极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在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异常,喜欢一人独自玩耍,即使和小朋友玩也仅仅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来回跑动而不能进行任何合作性的游戏;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亲之间的目光对视,通常不怕陌生人。 孤独症儿童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刻板行为、独特的兴趣和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患儿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双手舞动、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迷恋某些东西尤其是圆形物体如电风扇和汽车轮子、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固定的歌等等。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顽强的拒绝改变,例如坚决拒绝某些食物,固定坐在某一位置进食,坚持只在家里上厕所等。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甚至记忆力惊人,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年代、汽车牌照、地图形状、英文单词、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等等。美国电影《雨人》中的哥哥就是一个典型。 此外多数患孤独症的孩子还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患儿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查看更多...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其他

1

课程总理念: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课程设置原理: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迷恋电视引发孤独症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眼睛直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只顾看他的电视,连吃饭也没有心思。久而久之,他出现孤独、怕羞,见外人来也不敢抬头,不会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连摇马也不愿坐。显然,这个孩子患了“电视孤独症”。   近年来,国外有些学者发现,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他们将由于看电视而引起的孤独症称为“儿童电视孤独症”。此症多见于3~7岁儿童。   电视孤独症已越来越引起心理专家和家长们的重视,外国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了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这充分说明儿童过分迷恋电视的危害性。 临床表现    患儿觉得离不开电视,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学习能力、责任心和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看电视可使大量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变态严重。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防治   (1)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0.5~1小时,时间最好选择晚上6点半至7点半。   (2)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其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如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3)家长要尽可能少看电视,以免孩子跟着看。家长更不应只顾自己看电视,把孩子扔在一边。家长中至少有一个人要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陪他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4)家长应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当孩子看过电视之后,可让孩子复述,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摆脱出来,又可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