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安区儿童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培训,自闭症症状的各种论述

重庆博爱儿童康复中心
杭州临安区儿童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培训,自闭症症状的各种论述
如何确认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

自闭症症状的各种论述 从生物学上的发现,可以看到与其它身心障碍类别的病因有类似之处,因此学者再企图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对最后共通途径拟作进一步的诠释。针对这最后共通途径,从脑部运作与神经心理功能关系的论点来看,透过神经解剖、神经化学及电生理等医学科技之发现,至少可以找到初级颞区功能障碍(temporofrontal dysfunction)、脑干功能障碍(brain-stem dysfunction)与自闭症有关。然而学者又找到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候群及学习障碍类似的答案。因此,此部份的解释仍有待医学科技深入的探究。至于在认知缺陷方面,学者多专注在信息处理缺陷的解释,但仍有分歧的假设,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1.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Baron-Cohen等(1995)提出自闭症者系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因此有无法认知他人脸部表情、或传达情感困难(但是能理解喜爱和简单的情感)、不会表达手势、无法理解他人有不同的讯息、无法区辨真实与外表、不会想象或欺骗假装、亦无法处理会话中的新旧讯息等社会沟通障碍。 2.情感论(affect theory) Hobson(1989,1990,1993)解释自闭症者因为无法接受或响应他人情感表达之内在情感缺陷,因而在婴幼儿期没有必要的社会性的经验以发展出社会性理解的认知能力。这说明了自闭症者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及模仿缺陷,但无法解释零碎天赋、视觉优势及仿说等症状。不过,此说法呼应了肯纳的主张。 3.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论 Ozonoff(1992)认为自闭症者可能是前额叶功能损伤造成的,因此有固执而刻板的常同行为、有限的兴趣表现、笨拙的动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会互动、欠缺情感反应、及高层次的抽象认知缺陷等症状。 4.中心连贯薄弱(weak central coherence)论 Sperber和Wilson(1986)主张自闭症者系因其讯息处理能力无法将外界环境刺激转变成有意义的讯息,再将新旧讯息加以连贯起来,所有才会有精于积木排列组合或优异的机械性记忆力等零碎天赋的表现。 从上述的假设可以看出无论是坚持哪一种假设仍无法圆满的解释自闭症所有症状。
查看更多...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其他

1

课程总理念: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课程设置原理: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如何确认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

如何确认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 自闭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是对家庭的打击,看着人家的孩子都活泼可爱,但是自己的孩子却沉默不语,甚至不与人交流,这让不少做父母的都很是忧心,自闭症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现自闭,那么做家长的平时需要多多关注孩子的表现,如果患有自闭症能够尽早发现。因此,若不及时治疗,孩子将失去和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1到2岁为较合适判断年龄 虽然自闭症患者年龄小的有3个月,但要看出几个月大的宝宝是否有自闭倾向却并不容易。一般到1岁后,父母才能看出宝宝的异常行为。所以,判断年龄为1到2岁,如果家里孩子到2岁还不会说话,排除耳朵、发音器官的病障后,应该立即做自闭症检查。 5岁以上才查出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的影响就更大了。甚至有20多岁的患者,不会使用生活中简单的工具,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大吼大叫,更别提外出工作,正常的恋爱了。 自闭症家长诊断:看眼睛 和患自闭症的孩子语言交流很困难,常常答非所问、自言自语。段主任指出,其实判断自闭症,看眼睛比听他说话更重要。 孩子若患自闭症,和人很少有目光交流,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这种兴趣通常很奇怪,比如出门前后,一定要做一套完整的仪式,否则就大吵大闹。想要东西,却不会望着家长的眼睛说出来,而是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达到目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