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
多动症的表现 其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活动过多 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啼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 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慌、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敢翻墙爬高,喜争吵打骂,常称王称霸。注意力不易集中 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咕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学习困难 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 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画图时,不是比例大小失调,就是位置安排不当,这些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 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3-4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多动症的原因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住处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 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 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遗传因素 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其他因素 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注意涣散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冲动任性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活动过多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间的区别 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此外,近年来随着多动症知识的普及,一些幼儿园老师,已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7岁以下)的早期症状。如不守纪律、不睡午觉等,催促家长及早诊治,顽皮儿童虽活动亦多,但约束自己方面较多动症患儿好得多。
怎样治疗儿童多动症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养活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不过,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反应,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学习时,可以不服药,寒暑假也可停药,但如假日须要学习及做作业,可在学习前半小时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教育方法 服药同时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患儿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扭动次数减少了,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 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大红是、柑榄等食物。 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无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管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血等。 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自闭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使用“不”的三种类型:
1. 信息性“不”—— 这种“不”只是告诉儿童他的回答是错误的。
2. 信息性“不“—— 在从事一种治疗师确信儿童是知道的训练中,若儿童在4次训练中都不能正确回答,这种“不”是要大声说出来的。
3. 厌恶性“不”—— 这种“不”说的声音要非常响亮,并使人感到非常不愉快。一般说来,这种“不”用于完全不能接受的行为。如:打人或伤害人时要说:“不准伤害人。”儿童每次做错时都要说“不”,每次说完“不”之后要拿走卡片(或训练材料),并重新做训练。 注:不能给出混淆不清的信息。在大声说“不”之后,要引导儿童从事积极的活动,如果这种办法不起作用,儿童表现不依从,你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坐在椅子上的儿童转过去,直到他不再表现不顺从时为止。2)回到模仿训练中来,因为这种训练有你可以控制的因素。(模仿训练是治疗师令儿童去触摸身体各个部分,或治疗师发出口头指令让儿童去触摸身体各个部分的训练。治疗师得以控制的原因是治疗师可以把着儿童的手去引导儿童去触摸儿童身体的各个部分,并能确保儿童从头做到尾。次训练迅速、便捷。)训练间歇 训练间歇是非常短暂的休息,仅用来让你把训练材料聚集起来。你应该在开始每项任务前准备妥当训练材料,在此间歇时间内你务必要使一切就绪。如此种短暂的间歇拖长了,你将失去儿童的注意力,因而不得不重新去吸引儿童提示 提示是在必要时给予儿童的附加信息。提示必须和指令一起配合使用,而不是在指令发出之后才给予。若你在指令之后给予提示,那么儿童学到的将是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提示。(注意:要小心逐步地撤除提示,以免儿童对提示的依赖。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苛求那种儿童不可能做的事情。为了训练儿童依从,手把手地训练要比用表达性语言更好。在不能通过口头指令使儿童依从时,则要回到各种非口头训练中,以重新确保训练控制。辨别训练1) 拿出一张卡片,把那张卡片记录下来。2) 将以来的那张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一起放在桌子上,让儿童辨认那张是原来的卡片。3) 调换卡片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儿童总是从一个方向去取原来的卡片。4) 拿出5张卡片,每张都和另一张空白卡片配对呈现给儿童。5) 然后将一张儿童已经指导的卡和另一张他不指导的卡片配对呈现。6) 在儿童很熟识了大约10张卡片之后(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将一张儿童已经知道的卡片配对。在梁张儿童都已经熟悉的卡片中进行辨别是一个重要而有可能难以克服的障碍。一旦儿童跨过了这个障碍,接下来就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新的卡片。相互提问 该项训练的目的在于教儿童如何去提问和如何参加交谈,这项训练中教的是一问一答性质的谈话。教儿童死记硬背住对几个简单提问的答复。这些问题是陌生人询问此年龄阶段儿童的典型问题。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非详细地址)?你几岁了?等等。当儿童掌握了上述问题时,还应添加更多的问题。一旦儿童能回答上述问题,治疗师跟儿童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式的提问,彼此提问上述问题。当儿童掌握了要领,并能用一个词简单回答之后,应教他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动词卡片 此训练目的在于教授表示动作的词语。治疗师问:“他在做什么?”儿童答:“他在读书。”等等。名词描述 此项训练的先决条件是儿童能接受性地识别名词(如各种动物名称)。然后是名词的表达性识别。另外儿童应该知道各种颜色和动物发出的声音。一旦儿童已经内在地掌握了这些技能,则可以通过使儿童识别动物的一种至肆中特性来教授他描述图片的内容。如:1) 介绍“这是一只狗,是灰色的狗。”2) 让儿童识别图片。治疗师问:“这是什么?”3) 让儿童识别各种声音。治疗师问:“它怎么叫?”4) 然后治疗师介绍其功用:“它能做什么?”在儿童明显感到沮丧时,为什么不能停止训练?——发脾气和依从行为 在这类治疗中的所有儿童必定会经历发脾气阶段。训练必须在有了积极的结果时才结束。即:无论儿童大声哭闹或者他如何恼火这都无关紧要,你必须让儿童做成一件事才能终结训练,即使这意味着儿童仅做了几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把积木放入小筐里。不能让儿童有这样的想法,他一发脾气就会使训练终止。如果儿童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下一次它发脾气的时间将会持续更长,因为前一次的发脾气已经得到了强化。儿童必须获得教训(所有儿童都应如此,而且不管他们面对的问题有多少是他们能理解的)是:只要你照着做,就会有好事出现;你不照着做,举不会有好事;你发脾气,就不会有好事,并且这项活动也不会结束。治疗师指望的是增加依从行为,出现操作性条件反射。当出依从行为时,治疗师面带微笑同时配合其它正强化物,那么这种依从行为将会增加。当出现不依从行为时,治疗师面带不悦,而且训练时间还要加长,结果非依从行为就会减少。区别颜色 采用分离式训练方法。因为颜色概念有点抽象,所以对一些儿童来说,它比掌握其它的概念可能更难些。因而,应用让儿童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将它扔入小筐或口袋里的方法或其它能激发儿童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强化,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在颜色概念被掌握之前,如果儿童已经开始厌烦,治疗师可以应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卡片、积木、彩色立体动物(大小要相同)。对于一些儿童来说,应用声音提示与卡片配合可以帮助他学习各种颜色。(注意;不要在儿童已经完全理解各种颜色之前让他去区别兰色和绿色,因为这两种颜色是很难区分的)。如何教儿童做出选择? 当你想教儿童如何去选择时,让他们在一个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和一个不喜欢的东西中做出选择。开始,他们往往会选择你最后递给他的那样东西,因而你必须把供选择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并把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放在后面。当他们选择所厌恶的东西时,你必须把它交给儿童并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