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海川区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训练机构,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四

连云港市海川区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训练机构,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四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五

三、行为治疗

Barkley(1990)指出,行为技术对ADHD儿童的行为辅导甚具效用。行为治疗其基本原理为操作与安排环境刺激,以引发个案产生预期的行为,也是透过功能性分析,针对个别差异性对后效增强效果加以监控。

(一)功能性分析

功能性分析包含以下基本步骤:1.S(stimulus)刺激:亦即前因、问题情境的初步分析。2.O(organism)有机体:即生物条件,包括:动机分析(诱因条件与嫌恶条件)、发展分析(生物变化与行为变化对特定问题的影响)。

3.R(response)反应:亦即可观察的行为、C(consequence)后果。4.K(contingency)后效作用:指根据儿童行为的表现来决定给予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后果的技术。

藉由功能性分析,可明确地观察行为发生的条件,再进一步运用适切的行为改变策略技术和后效作用管理,可较有效能地来协助儿童养成适当行为,诸如:专注工作、完成工作、顺从行为、冲动控制力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等;而减少儿童的偏差行为,诸如减少过动、中断工作、和攻击行为等。

(二)行为先前刺激的控制

Barkley于1992年提出[颜色标记]的设计,让儿童透过提示,可以了解环境的要求,然后表现适合的行为。例如:用红色表示保持安静需举手才能发言,绿色表示可以自由说话,黄色需小声说话,并布置于教室前黑板或明显的地点,以对过动儿童发挥事前提示与引导的功能。循此原则,针对过动儿童的特性及对环境中诱发刺激的控制教师及家长,应致力改善物理设施,并呈现突显的教学刺激;注意面积大小适当工作区,避免因环境的空旷而分心,建立作息规律性,以为儿童建立一个规律、结构化、适配性的的学习与生活情境。

(三)行为结果的后效增强

对于儿童行为后果管理法策略,因提供的增强物的类别(分为正、负增强物)及给予方式(分为给予、撤销)之不同,可区分为四类:

(1)积极增强:对于儿童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正增强物(儿童喜欢的事物)。如:在班级中运用代币制、积分板、或颜色板,按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的频度或次数,给予对等的代币、积分或等级的颜色图案等,以作为奖励或更换奖品的依据,激励儿童能持续表现专心行为。(2)暂时隔离:对于儿童不当的行为表现,以撤销正增强物的方式来抑止,常见的隔离方式剥夺是剥夺权力、自由、或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暂停他喜欢的情境或活动,例如:对表现干扰同学行为儿童,要求他离开座位或现场,到教室中预定的隔离位置。例如:儿童表现抢话不举手发言的行为,是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教师可以忽略不注意他的方式来因应,称为消弱(extinction),也是类似原理的应用。(3)惩罚:对于不当行为表现,给予负增强物(儿童不喜欢的事物)来作为抑止,常见惩罚有体罚、责备与反应代价等。如:儿童不专心写作业或未携带学用品,即扣除儿童原有的代币若干枚,称为[反应代价]策略,是一种较缓和的惩罚方式。(4)消极增强:对于儿童不当行为的减少,撤销负增强物来处理。一般是让儿童免除先前的限制、免除责任或给予自由。如:因干扰行为被隔离的儿童,因能够安静地配合,即可回到原来座位上。

(四)功能性分析与行为顺序型态

国内学者透过对自然情境的观察,采用行为序列分析,找出注意缺陷过动儿童常出现的行为顺序型态;进而据以编写为认知行为治疗的角色扮演脚本,促使具有易学、易类化使用及有趣味等特性。最后,将事件样本做统计分析,发现有注意缺陷分类型与混合分类型,且探讨组型与观察情境对目标行为出现率的影响。

(五)正向行为的逐步养成

有的研究透过上课及下课情境的观察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ADHD孩童仍有着正向社交的能力,但由于一般人容易忽略其正向社交能力而着眼于不适当的行为上,而减弱正向行为;故建议老师、父母着眼于增强ADHD孩童的正向行为上,以减缓其不当行为(林幼青,1995)。

与正向行为的建立有关行为治疗原的是行为塑造(shaping)策略,强调对于儿童行为的要求、或学习的目标的规划、或教材难易度的呈现,应该考虑儿童现阶段的表现程度,然后区分段性目标,由易而难逐步引导。例如:对于经常儿童不专心写作业或未携带学用品,为鼓励其专心作业的行为,可订定适当的增强标准,如:每次作业完成均给予一枚代币作为奖励,经几次儿童能完成后,再提高增强标准,如能完成并达到优等的评等,再给予奖励。

综合前述取向的研究结论,学者多建议对过动儿诊断准则与治疗计划,应考虑到ADHD疾患的异质性,并进行功能性分析,着重症状的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组型与因素的控制,来拟定治疗计划。并多着眼于增强ADHD孩童的正向行为上,以减缓其不当行为。

查看更多...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其他

1

课程总理念: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课程设置原理: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五

四、认知行为治疗成为主流

(一)自我调整策略

认知行为治疗对ADHD儿童最常用实施的是自我控制训练。主要教导儿童透过内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技术是对自我对话。透过对自我对话的技术,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目的。例举三种冲动儿童自我引导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

1.口语脚注策略:当教学者交付工作或作业时,儿童复诵工作有关的关键词词,促使有效的连结声音与口语两种感官径路。如:当老师要求书写生字两遍,儿童须复诵:「写生字两遍」。2.学习适应行为(on-task)的自我引导:其基本步骤包含如下:

(1)教儿童认识学习活动(或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并形成问句。如:「现在课堂上要做什么?」(2)回答问题,如:「现在在上数学课」(3)以适当的语句引导自己进行的活动或工作,如「我要专心听老师解说!」(4)对自己的良好表现加以增强,如:[我刚刚很专心,嗯!好棒!」。

3.四项提示词程序法:系一种自我引导指令,通常应用于冲动或过动行为的抑制与自我调整。其基本步骤为[停、听、看、想],实施步骤为:

(1)停--注意到问题发生了,暂停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儿童觉察:[我又不专心了!](2)听、看--观察四周环境或自我检查,了解发生什么问题。如:儿童观察发现:[是我的铅笔掉了!](3)想--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儿童思考:[有哪些解决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我可以把笔检起来]、[或是我还有铅笔,等一下再检地上的,先专心听老师上课]、[嗯!后面的方法比较好。不会干扰同学,我也可以专心,就这么做好了]。

(二)认知治疗与行为学派自我管理策略的综合运用

行为学派的发展,目前已由过去的外在导向,趋向个人内在导向的自我管理策略的训练。自我管理、自我教导步骤有多所共通性,教师有系统地教授以下步骤:自我记录,自我评量,自我增强,自我教导,并且明确的示范,并要给过动儿学生足够的练习。

自我管理步骤与前述自我教导的训练步骤类似,再加上自我记录,自我评量等步骤。一般教师可先设计固定时距的观察表格,让儿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记录),并加以评定表现的情形(自我评量)。如:设计每五钟观察一次的方格纪录,教师每五分钟提醒儿童自评一次该时段的表现,勾选[专心]或[不专心],或是以画[0]或[X]表示。在自我纪录训练初期,外在提示刺激的呈现势必要的辅助措施,除了教师定时的提醒外,也可使用录音带及鸣叫器,以固定时间呈现提示的刺激。

在认知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可配合运用行为治疗的积极增强策略,以达更好的效果。如:自我管理的自我增强步骤,除了儿童的内在自我激励外,也可以是儿童的发展情形,对于幼龄儿童,可以与儿童共同讨论表现标准及增强方式,必要时先实施物质或活动性增强等,再渐次引导至自发性、内语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