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建议

盐城市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建议
自闭症的「偏差行为」处理

大量关于患儿父母处理孩子行为问题的方法,对于某些做法我忧心忡忡。 1. 处理孩子行为问题时,常常忽视孩子的正当需求及是否身体不适,不分清红皂白地处罚孩子。 2. 当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时,父母不是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而更多的是发牢骚,甚至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小孩又打又吼。 3. 无视小孩微小而艰难的进步,对孩子要求过高,且心太急。 4. 不能结合孩子及其行为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常常是"人云亦云"。 5. 常以哄骗威胁的方法要求小孩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6. 认为严厉惩罚是万能的,经常使用体罚。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当小孩发生行为问题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应是行为发生的原因,再寻找恰当的处理方法。如果是由于正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发生行为问题时,父母加以严厉处罚,很容易打击小孩表达需求的积极性,并激怒孩子。 2. 当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时,父母应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发牢骚,更重要的平息自己的怒气,多加点“阿Q”精神,理智而又有耐心地去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3. 掌握好处理行为问题的原则:A.及时奖励良好行为;B不“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C.及时处罚孩子的不良行为。 4. 尽量使用温和的处理方法(隔离法,不理睬,祖母原则等)。做一个不具有攻击性的好榜样,有节制地合理地使用惩罚。避免体罚,威胁,哄骗,严厉的惩罚,威胁使小孩自尊,情绪,情感的发展受阻,使小孩变得极端退缩或更具有攻击性,自伤性,并且罚后父母也会感到内疚。
查看更多...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其他

1

课程总理念: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课程设置原理: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自闭症的「偏差行为」处理

追根究底自闭症的孩子之所以会有偏差行为,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沟通的障碍上。一般人之所以容易相互沟通是因为所用的语文与行为是可以共通的。如果我们之间的语文与行为没有共通,则我们要以语文或行为沟通时,就会鸡同鸭讲。好比一个不会英语的中国人,碰到一个不会国语的美国人,就无法用语文来沟通,只有比手划脚。如果在比手划脚时,由于各自比划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搞不好还会引起误会而大打一架。 自闭症的孩子在先天上与一般人一样都具有以行为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与感受的本能。但是由于学习的障碍,使得他们无法很容易地学得一般认定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内心某一种特定的需求或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本能地还是要 表达他们的需求与感受时,只好以他们 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如果这种方式 所要表达的意义与我们一般认定的意义不相同时,就会出问题。因为,我们以 我们的想法去解释他的行为而给予他的需要或了解他的感受时,当然就无法满 足孩子真正所要的需求。如此当孩子的 需求在无法达到满足时,必定会一直持 续着他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而 我们又一直无法给予恰当的响应时,就 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困扰,甚而引发他 以伤害自己或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意"。结果是我们会怪孩子的行为真是怪异。于是就有人说自闭症的孩 子常常有很多「偏差行为」!

为了帮助自闭症的孩子能以一般认定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感受。首先,要观察他们行为表现的方式,并试着就孩子本 身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去了解行为的动机,再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去帮助他们学 习一般认定的表达方式。当他们会使用 我们共通的方式和我们沟通时,我们就 能让孩子满足他的需求和感受,他也就不 必用所谓「扰人的行为」和我们沟通了。

今天就举例说明所说的处理方法如下:一、 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打人     ↓ 二、 分析产生行为的动机 可能是1.身体不舒服(生病了、太累了) 2. 接触新的环境(或陌生人时)感到紧张、不知所措3. 想要和他人打招呼4. 对特定的对象表示友善5. 对临场突然发生的声音感到害怕、不安 6. 听到哭声时由经验中学习到事件的结果是"打人" 7. 喜欢的人离开他,令他焦虑不安8. 喜爱的玩具被拿走而生气9. 被拒绝而无法忍受 10. 兴奋、高兴得不知所措11. 被欺负了  三、 因应处理的方式 1. 安抚他静下来休息或是带给医生看2. 抱着他介绍新朋友跟他认识,或是带着他认识新环境,并说明各区域的功能让他了解3. 以示范法教他与对方握手或说"好"的方式跟别人打招呼4. 以示范法教他使用语言或手势(握手、轻拍肩膀)表示友善5. 解释声源或安排在一个令孩子觉得很愉悦的情境中,利用减敏感法消弱孩子对声音的过度反应6. 以示范法教他对正在哭的孩子表示关心,帮他擦眼泪、安慰他7. 利用减敏法练习与他最亲密的人分开时所产生的焦虑8. 利用增强物对抗法,教孩子能将最喜欢的玩具被借走而不生气9. 以渐进的方式教他用自己喜欢的东西与他人交换→别人不跟他交换、拒绝之,此时亲人要安慰他,并立刻安排其它活动,让他觉得被他人拒绝时并没有"损失"什么,而能坦然接受10. 帮助他冷静下来,并教他用语言表示或是替他把"高兴的事情"说出来再安抚之 11. 要安慰他,不要指责他"打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