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9~10
(七)惩罚法 惩罚法(punishment procedures)是对病儿某项不合适的行为,附加一个令他嫌恶的刺激或减弱、消除其正在享用的增强物,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所谓惩罚,范围甚广,如治疗者的摇头反对、批评谴责、终止增强物、暂时隔离及矫枉过正等,均是试图在病儿出现不良行为后,让其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消除此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适应证:多种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如攻击性行为、违纪、脾气暴发、伤人自伤等。 操作方法: 1.暂时隔离当病儿出现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强化物,并将病儿暂时转移到另一情境中去。假如将该病儿隔离在一个单独的隔离室,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有自伤行为的病儿不能单独进隔离室,以免发生危险。 (2)孤独症病儿很喜欢单独活动,隔离室不可能成为惩罚的强化物,故对孤独症病儿进 行行为矫正时,一般改用其他行为矫正方法。 (3)隔离室应当采用单向玻璃设施,以便随时观察病儿在室内的反应,防止发生意外。 (4)隔离时间:据蔡逸周1992年报道,正常儿童一岁隔离1分钟,精神发育迟滞病儿应当按其心理年龄计算隔离时间。 (5)利用隔离的这段时间,让儿童静下来,使其了解被隔离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表现不被喜欢,从而要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6)隔离前,应该注意病儿是否存有利用某些行为来达到被隔离而不做其不喜欢做的事的意向。 2.矫枉过正法 (1)恢复原状的矫枉过正法:让病儿将搞乱的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甚至要求比原状更好。如将地板搞脏,则要求他打扫干净,甚至把整个房间的地板打扫一遍。 (2)阳性实践性矫枉过正法:不是针对行为与环境,而是对病儿进行小便训练。如每当病儿尿裤时,要求他自己更换裤、袜,并练习如何正确解小便。FOXX等1973年曾经采用此法对遗尿病儿经过1O次训练,情况大为改善。 惩罚法与负性强化的后果不相同,前者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后者是愉快的。治疗者只能在不得已时运用惩罚法。一般来说,负性强化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惩罚法与负性强化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容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必须慎重使用这两个反应。 (八)消退法 消退法(extinction procedures)是通过削弱或撤除某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来减少该项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一般常用漠视、不理睬等方式,达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适应证:多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神经性呕吐等。 操作方法:治疗前,找出导致不良行为或情绪问题的强化因素,然后消退这种强化因素。例如,一个21个月的幼儿,每当父母放他在床上就大哭大叫,发脾气,所以父母要在床旁陪一、两个小时,直至睡着为止。显然,父母陪伴是该幼儿大发脾气的强化因素。治疗方法:让父母漫不经心地把他放在床上,告诉他不再陪伴,然后离去,置发脾气而不顾。如此,第一晚哭闹3O分钟,第二晚缩短到15分钟,……第七个晚上吵闹完全消失。 运用消退法矫正儿童行为时,必须注意: ①在消退不良行为的同时,如能对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可以取得较好的消退效果。 ②应当严格控制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换言之,在使用消退法时,必须确保在被消退的该项行为之后,不呈现任何正性强化物,否则消退法多数会宣告失败。 ③执行消退程序时,物质环境、有关人物的角色扮演以及言语等都必须妥善安排,使各种强化物对消退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以利于良好行为的形成。 ④消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某一个不良行为需要连续采取消退法,该行为方能消退。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9~10
(九)代币制 代币制(token Program)又称标记奖酬法(token economy),是在病儿出现目标行为(期望行为)时,立刻给予一种“标记”或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标记”或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此处所谓的代币,是一种在内部流通的类化的制约增强物,其优点:①可在目标行为出现时立即发放,适当时间兑换,在反应与强化物间建立一个较长时间的延缓桥梁;②在任何场合均可根据行为表现增减代币;③可奖励一连串行为动作,不因给奖励而终止;④可选取最喜欢的增强物,避免对增强物失去兴趣或引起饱厌现象;⑤对不良行为则扣回其一定数量的代币作为惩罚,此法较体罚或暂时隔离优越。 适应证:儿童多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神经性厌食、功能性遗尿或遗粪等。 操作方法: 1.确认目标行为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有价值、希望被矫正儿童所要增加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良好行为作为目标行为。 2.建立行为基线矫治前,取得目标行为出现的基线数据,以便为矫正程序开始后的行为变化提供一个比较的基础。 3.确认代币或“标记”如五角星、彩色纸块、小红旗、印花、代价券、金属或塑料筹码等一些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可以随时方便地发放且不易被复制,不具有其他实用功能,只能在行为矫正交换系统中使用。 4.选择支持代币的强化物所谓代币的强化物就是以代币换取的物品或服务,如食物、娱乐权利等。选择时,既要考虑其强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价值。 5.建立兑换规则如完成何种动作和目标行为可以得到多少代币,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罚多少代币,多少代币换取某一种物品或服务等。代币兑换必须订得合理,并指定交换的时间和地点等。 6.当儿童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以代币强化,适时兑换其需要的奖赏,否则代币奖酬价值将很快失效。 代币制有许多优点。例如:代币能在所要求的行为发生后立即发放;适当时候兑换;可在反应与强化物之间建立一个长时间的延缓桥梁;也可在任何场合根据行为质量好坏,对代币进行增减;还可以避免初级强化物引起的饱厌现象。不过,代币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施行时,在代币制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较多,大多自然环境下不能为所需要的良好行为提供代币,局限了代币制的使用。 (十)示范法 Bandura 1967年创立示范法(Modeling)。他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因此,模仿与强化一样,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示范法包括现场示范法、参与模仿法、自我示范法、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以及想象模仿法等多种类型。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还可与其他行为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特别适合于集体心理治疗时应用。 Lovaas 1977年报道,应用示范法与强化相结合,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与行为发展。 适应证:儿童恐怖症、社会退缩、精神发育迟滞与孤独症病儿的行为问题等。 操作方法:(例如,病儿怕狗) 1,现场示范法让病儿在现实环境中,观看其他儿童如何与狗玩耍、相处。据报道,该法有效率达5O%~67%。 2.参与模仿法让病儿观摩示范儿童与狗玩耍,还让他在指导下逐步参与此种活动。有效率高达8O%~92%。 3.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让病儿观看示范者与狗相处的有关电影、电视或录像,使之逐渐模仿示范者的行为举止,消除对狗的恐惧。有效率为20%~3O%。在运用示范法时,尤其应当根据病儿的能力来确定目标行为。示范过程中,病儿若能集中注意力,可以增加示范行为的呈现时间,让他有较多的时间观看示范行为。在模仿行为产生之后,立即记录其进步情况,确保强化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