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这付眼镜打开自闭世界二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矫治引言 本文所谈的,是儿童行为治疗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个案。在这个案发表之前,一般的看法是:对问题如此严重的(自闭症)儿童,无人能给予任何帮助。六十年代初期,吴尔夫在美国西部心理学会发表这份报告,详细说明他和同事如何使这位自闭儿童戴上眼镜,停止乱发脾气,乖乖吃饭及学习讲话。与会人士听完后,全体起立向他鼓掌致敬。此后各地纷纷有人模仿他们的方法治疗儿童行为。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的杨思根先生是其中之一。吴尔夫等人的治疗方法及理论基础,主要系来自史基纳(B. F. Skinner)及其门生的动物学习实验。在吴尔夫从事这项工作时,已有一些人开始使用相同的理论帮助成人及儿童(Ayllon and Michael,1959,Bear,1962, Bijou, 1963, Ferster, 1961, Issacs, Thomas and Goldiamond, 1960, Lindsley, 1962, Williams, 1959, Zimmerman and Zimmerman, 1962),其中以Ferster的研究对吴尔夫的影响最深。据吴尔夫当时的上司Bijou说:「假如我不是曾数次参观Ferster的研究,我们根本不敢想要治疗问题如此严重的儿童。」虽然行为矫正法在本个案之前已有先例,但若以治疗的内容及影响的深远而论,吴尔夫等人的这篇报告显然可算是儿童行为治疗的开山鼻祖之作。弟奇是个中等人家的小孩,他可能长得很清秀、讨人喜欢,你可以想象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这一切都留给你去想象,随你爱怎么想都可以,因为这些吴尔夫都没在他的原始报告中说明,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弟奇那年三岁半,家里有两个姊姊、一个妹妹,姊妹三人都是正常的。我们特别提到他的姊妹是正常的,当然就蕴含着「弟奇可能是不正常的」。其实,在八足月之前,弟奇也一直是正常的,说不定可以称之为「健康活泼」。然而,一切不幸的怪异病变开始出现。起先,他的双眼出现白内障---一种眼球水晶体上的病变,水晶体逐渐由透明变得混浊,像蒙上一层白色的雾气,使视觉变模糊,终至于失明。接着,弟奇的性情也跟着改变,不知道什么缘故,他变得极为暴烈,发起脾气来,还会并发各种自我毁伤的行为,诸如:用头撞地板、墙壁,打自己耳光,拉头发、抓脸,总要弄得鼻青眼肿、血迹斑斑或者精疲力尽才会停下来。他还有睡眠方面的问题,晚上时常不能安睡,睡不着的时候就要父母待在床边陪他,否则便发脾气。镇静剂、麻醉剂、抑制剂一概无效。两岁的时候,弟奇开始接受一系列的眼科手术。我们无法尽知手术的详细过程,只知道,到最后,他那翳雾不清的水晶体被割除了。这就好像把一个照相机的镜片拿掉一样,弟奇的双眼变成两个没有镜头的照相机,光线射到底片上,由于失去了镜片的聚光作用,变成一片散光,冲洗出来的「照片」当然也是白茫茫一片。这样的底片必然是一无用处。换句话说,弟奇的网膜—他的底片—随着水晶体的割除,也失去效用。这个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弟奇的网膜神经将因投闲置散而慢慢退化,使他成为无法矫正的瞎子。为了这个缘故,当然也为了看得清楚总比一片朦胧好,医生为弟奇配了一副眼镜,用人工的镜片来代替水晶体的聚光作用。不幸的是,弟奇似乎难以忍受戴眼镜的滋味。一年多了,他的父母总是无法使他戴上眼镜。在这段时间内,弟奇的父母遍访名医,让他接受各种诊治,却了无起色,他依然脾气暴烈、不戴眼镜,并有睡眠方面的困难。甚至在诊断上,各处医生的看法也都极不一致,诊断的病名五花八门,包括:心智迟钝、扩散性局部脑伤、精神病、及生化方面的病变。有些医生建议,将弟奇送进收容心智迟钝者的机构去。最后,弟奇被送进一家儿童精神病院。这时他已三岁,被诊断为「幼年精神分裂症」。经过了三个月的住院治疗后,院方说,弟奇的精神分裂症状已获改善,但仍然拒戴眼镜。这个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几个月后,眼科医生宣称,弟奇若不能在六个月内戴上眼镜,将永久失明。于是院方开始为弟奇的戴眼镜问题着急。为了训练弟奇戴眼镜,医院特别聘请吴尔夫、李斯利、及米斯三人为顾问。三个人都是新兴的「行为矫正」的专家,他们有一些动物方面的经验,懂得如何训练鸽子或老鼠做一些只有人才感兴趣的事,诸如按一个按键,辨别两个图案等。在处理人的问题方面,他们惯常根据所谓的「学习原理」试着去改变常人不喜欢的「偏差行为」。在这一行里,他们算是小有名气的。于是,弟奇的运气来了。在吴尔夫等人的指导下,医护人员和弟奇父母开始在病房及家里试着矫正他的种种行为,包括减少他生气时的暴烈反应、使他能够在晚上安睡、培养正常的饮食习惯,愿意与人交谈并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戴上这付眼镜打开自闭世界二
暴烈的脾气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看法,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之所以会产生、强化、并维持下去,只是因为这个行为能够带来好的后果,譬如说,引起别人的注意,叫妈妈心疼等等。或者是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发生,诸如,爸爸的打骂、糖果被姊姊抢走等。这是学习原理的一部份,根据学习原理,如果要去除别人的某些行为,只要改变这些行为的后果就可以了。譬如说,使他不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叫妈妈假装一点也不心疼、让爸爸继续打骂等等。这是学习原理中的所谓「消除历程」。 理论上,要使弟奇在生气时不再那么自我毁伤,只要采用「消除」的方式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当他发脾气时,只要大家都不理他,可能他就渐渐「没脾气了」。但是吴尔夫等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在目前的治疗环境中,这些未受行为矫正训练的人员,无法有效的执行消除历程,因此,对于弟奇脾气的矫正,必须同时以消除和惩罚两种方式来进行。方法是:每当弟奇脾气暴发的时候,就立刻将他送进房间里关起来,直到不再打闹为止。理论上,这个方法不但可以消除或抑制弟奇的暴烈反应,而且可以增强他的非暴烈行为,因为只要他一安静下来,门就打开,因此对弟奇来说,从暴烈发作的情况下安静下来,可以导致好的结果:门打开了,他又可以和护士或爸爸妈妈在一起了。而这些好的后果,根据某些学习理论,将维持或强化先前的安静行为。 这个方法显然有奇效,经过六个月的矫正训练,至少在脾气方面,弟奇又变成了一个乖小孩。他的脾气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慢慢改变,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了,先是代之以自打耳光、哀号、哭泣,到最后连这类轻微的脾气也减少了,弟奇变了一个人,变成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孩。 图一 本文所述治疗法抑制了弟奇发脾气的次数(上图),撞头、拉发、抓脸等自毁行为的次数(中图),及不肯睡觉的次数(下图)。这治疗法主要是当弟奇发脾气哭闹时,就采用「消除法」及轻微的处罚(将他关在房内,等脾气停止后立刻开门)。请注意本图的纵轴是累积次数,所以曲线向上弯表示行为出现频率增加,曲线保持原有角度表示频率不变,曲线成水平表示频率为零。 你可从图一的上图及中图看到这个神奇变化。当然,图一的上图看起来并不真像「进展神速」的样子。这是一张弟奇被关起来的累积次数图,由这张图看来,弟奇的发脾气次数要到第五、六个月才不再直线上升,好像前四个月总有一些问题存在,使治疗效果看起来并不特别乐观,让人怀疑这种矫正训练是否有点力不从心。当然实际状况不会真的这么糟,否则弟奇的故事就不会这么有名了。根据吴尔夫等人的说法,这条曲线之所以看起来这么别脚,是有一些理由的。譬如说,早先,由于弟奇发脾气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因此,只能在情况严重时才关起来,例如又抓头发又撞头时才关起来,如果光是抓头发就不关了,否则弟奇将整天被关着,什么治疗矫正都免了。到了后来,弟奇的脾气发作慢慢改善了,被关的次数却未见减少,这时训练方式也趋于严格了,发点小脾气如痛哭、哀号都得关起来。因此,虽然弟奇的脾气真的变了,还是常被关,光就被关的次数来说,他真的没进步。 另外一个使图一的上图看起来不对劲的理由是,这个图只能表示发脾气被关的次数,不能表现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实际上,弟奇发脾气的次数即使并未大量减少,至少每次发作的暴烈程度是颇有改善的,严重的发作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较轻微的发作,长时间的发作少了,变为短时间的发作,这些变化都是图一的上图看不出来的。 为了表示这效果不是唬人的,吴尔夫等人又将弟奇的撞头、拉发、抓脸等严重脾气发作纪录列于图一的中图,这个图是弟奇严重发作的累积次数图,你可以看出,这张图显然和图一的上图大不相同,它不再有直线上升的现象。事实上,大约在第二个月中旬之后,曲线就几乎不再上升了。换句话说,只经过二个半月的矫正训练,弟奇就不能算是脾气暴烈的小孩了。 当然,这只是医院的训练记录。一定有人会想到,弟奇在医院中变温驯了,回到家里是否也一样的温顺呢?这个想法当然不无道理,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表现恐怕是很正常的事,一个学校里的乖孩子,回到家里可能变成小霸王,这类是你我身边也经常发生。吴尔夫等人不是笨瓜,当然也会考虑到这一层,因此,这种矫正训练是在医院和家中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不管到哪里,矫正训练总是尽可能地不中断。 从第三个月起,弟奇开始偶而回家做短暂的停留,矫正训练也就跟着延伸到家里。当然,家中的训练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由父母来执行的。根据吴尔夫等人的说法,家中的训练记录和我们看到的图一上、中两图大抵相似。换句话说,这类暴烈的小孩,他已经学会了某些东西,消除了某些不良习惯,他的进步显然不是医院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假象,一种持久的改变在弟奇的身上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