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训练机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晋中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训练机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宝贝淘气是病不是错

自闭症儿童有着许多难以理解和难以让人接受的行为,构成他们种种奇特怪异的行为问题。一、 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特征1、 自我刺激行为1) 身体部位的表现:手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如:摆手、摇晃身体、玩手指、拍手、脚尖走路,无目的的跑动,旋转身体等。2) 对物品的怪异动作如:重复触摸、敲打、摩擦、嘴唇触碰、舌舔、抱住不放等。3) 在感知觉方面的表现(1) 视觉刺激表现:如将手或物品反复地在其视觉范围内晃动,转动自身或盯注转动物等。(2) 听觉刺激表现(重复固定地制造出某种声音):如:拍打物品声、开关电器声、玩弄自己的声音;重复无意义的声音、发出噪声、无端笑声以及尖叫、喊叫声等。(3) 味觉刺激表现如:将不能吃的物品放入嘴里咀嚼,舔自己的衣服或手指或身体某个部位,玩口水等。(4) 嗅觉刺激表现(固执地闻周围的人或物或环境)如闻手中的物件,闻身边的人,嗅环境某些气味等。2、 急躁性行为(1) 制造麻烦,引人注意(吵闹行为);如,大喊大叫、哭闹、呜咽抽泣、跺脚、自行摔倒等。(2) 攻击性行为表现:如,说难听的话、骂人、用手脚头攻击他人,以虐待无生命物的方式发泄情愤、故意作紧张状态等。(3) 自伤行为:如,打击自己、咬自己、撞头、抓撕扯自己或以其他间接的行为自伤害自己。3、 抗拒性行为(1) 拒绝学习,抵制指令和做出正确反应:如:不说能说的话,不回答问题,不去做应该做的事。(2) 相逆情理而行事如,不去厕所,当众撒尿等。(3) 对嘉许和责备无动于衷,不做反应。4、 其他异常行为如,故意作态(呕吐、傻笑)行为,强迫性行为,进食及如厕等不适宜的行为。二、 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作用自闭症儿童种种行为问题的表现,只是他们外部现象的表征。他们许许多多的怪异行为,实质上是他们内里压迫的感受与愿望的表露,只是由于障碍的逼迫,无法进行表白才不得已地做出这些奇特的表态。这就警示我们,在处理他们行为问题时,首先须要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导致的作用。行为问题的原因与作用(功能)有四种情况:1、 逃避与回避自闭症儿童往往想从某种环境中逃脱。尤其是当他们感到某种不愉快、某种困难或学习上某种失败的困惑、烦恼时,便产生了逃避或回避的行为。2、引起他人的注意由于患儿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与技能,不能把内里的压抑正常地表达出来,只会用发脾气、攻击他人、自伤行为、怪异词语以及自我刺激等行为引发大人们的注意。3、自我满足由于患儿身心系统功能的障碍,当他们内在功能需要发生一种“自我强化”时,就带着自我刺激的某种形态。感觉不敏感的患儿,为了增加感官的刺激,与感觉过敏的患儿为了减少感官的刺激,而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满足的行为。4、 感觉强迫由于患儿在感觉器质上存在异常,强迫他们不得不做出某些举动。其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的刻板。三、 消退行为问题的一些原则原则(1):正性行为支持法PRS(PositiveBehaviorSupport)_注重培养正确的行为。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他们内在的生理需求的原因,也有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因而,在面对患儿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要帮助他们用正常的,使人理解的,对人对已无伤害的,能让别人接受的正性行为表达出来,起着放释他们内在情感的作用。所以PRS的原则精神就是,在矫治孩子的行为时,首先要建立起正性行为,那是帮助他们学会“应该这样做”,而不是总在说“不能那样”,“不要这样”。原则(2):注重对正确行为的奖励——正强化原则。在培养行为过程中,对孩子的配合,反应的好表现,及时地给予奖励。这是行为训练的核心原则。训练中原则(2)解释的模式发出(预期)指令→错误反应(无反应或问题行为)。(重发)指令→辅助→正确反应→马上奖励(强化)。
查看更多...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其他

1

课程总理念: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课程设置原理: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宝贝淘气是病不是错

  案例

  小淘自幼活泼好动、聪明,刚入园的时候老师就说他“屁股上长钉子”,从来都坐不住,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淘气。现在入学了,这多动的毛病更是变本加厉: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坚持听课十分钟以上、小动作多,玩铅笔、橡皮,和同学说话,破坏课堂秩序,做作业丢三落四,在本子上乱画乱涂,不能善始善终。课余时间特别好动,与同学追赶打闹,不怕危险,不知轻重,情绪易于冲动,好发脾气,常闯祸。小淘的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学习,不得不到医院看医生。根据他的症状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从名称看发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947年命名为“轻微脑损伤综合症”。

  1949年改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

  1959年把“轻微脑损伤”引入小儿神经学领域,用以描述活动过度伴情绪冲动儿童

  20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则以症状进行命名,称为“多动性障碍”和“注意缺陷障碍”。

  1987年改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神经科门诊常见病

  其临床特征是活动过度、注意集中困难、冲动、任性、常伴有学习困难及运动协调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学前儿童中的患病率是3%-6%,其中70%可延续至青少年,30%可持续终生。

  患儿男多女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颇为常见。患病率为3%-5%。

  我国儿童患病率为3%-10%。

  男童与女童比例为9:1-4:1。

  因男童更具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并容易伴随品行方面的问题,所以容易引起注意。

  患儿的“淘气”表现

  1.过度活动

  患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过高活动水平。

  上课小动作多,坐不稳,不停地扭动,口中嗯哼做声或喧闹、敲桌子、骚扰周围的同学;奔跑、冒险、大喊大叫、惹人注意、招惹别人、不知疲倦、一刻不停,睡觉也不安静;不能静心做作业,东张西望做事冒失,“人来疯”,恶作剧、富有破坏性;做事不考虑,不顾及后果。

  2.注意力集中困难

  患儿的核心表现是注意缺陷,导致不能有效学习。

  在家或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意注意涣散、选择注意短暂,多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表现;游戏中不专心,与他人交谈眼神游离;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易被无关刺激吸引,不注意课堂讲授和布置作业,所答非所问,丢三忘四,遗漏作业,胡乱应付,学绩不良。

  3.冲动行为

  患儿适应新情景困难,容易过度兴奋。做事欠考虑,行为冲动,不顾及后果,伤害他人。

  课堂上突然大喊大叫,来回走动;室外冒险行为、攀高跳下,不顾来往汽车冲上大街;不遵守游戏规则,显得急不可耐;对别人开玩笑做出过激反应,吵闹、破坏性强;考试匆匆完成,抢先交卷,不核对;平时缺乏耐心等待,非得立即满足,否则吵闹破坏东西。

  4.学习困难

  患儿智力正常,注意缺陷和多动的直接结果是不能有效输入信息,从而导致学习失败。

  具体表现是视听辨别能力低下,手眼协调困难,短时记忆困难,写字凌乱歪扭,时间方位判断不良,辨别立体图困难,不能把握整体,精细动作如写字绘画笨拙、缺乏想象。

  病因解析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近年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形成的疾病模型。

  ◎遗传因素

  对亲生子女的研究发现:

  40%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也患有该病症。研究人员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系中发现该病症的危险性远高于正常组,并且男高于女。

  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亲属中常伴有反社会行为、情绪冲动以及焦虑者明显高于正常家庭。

  对寄养子女的研究发现:

  有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癔病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病史父母所生的孩子,一出生即被他人领养,而这些孩子日后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行为问题的比例远较对照组儿童高。

  ◎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肯定对本病的发展和结局有影响。

  养育方式不当

  ★ 早期母爱剥夺和孤儿院养育的儿童日后会较多出现坐立不安、活动过度、注意力易分散和遭受他人排斥的现象。但若为家庭领养,症状会改善。

  ★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缺乏理解,不当或粗暴处置,将会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和多动的发生,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父母存在精神问题

  儿童的控制行为主要从双亲的相互模仿学习而来,若父母有精神或行为问题将影响儿童的行为控制。

  家庭及社会关系变化

  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家庭气氛紧张、学习负担过重、教室过于拥挤等也可引起“情影性活动过度”和注意力不集中。

  ◎其他因素

  血铅含量过高

  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完善阶段,轻微的血铅增高即可引起神经生理过程的损害,导致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易激惹、运动失调、反应迟钝。

  儿童高铅与空气污染、饮食、异食癖以及接触含铅较高的玩具、油漆物品等有关,但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尚不肯定。

  危害不容忽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其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共患问题。

  国外研究显示,患者30%-50%伴破坏性行为障碍、15%-75%伴心境障碍、8%-30%伴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行为问题占75.4%。8%-52%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造成低学业成就、社会适应和心理障碍的重大危险因素。

  对近百例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男童进行随诊发现:

  1. 近1/4的患儿至青春期完全恢复正常;

  2. 1/2的患儿仍符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大部分患儿同时有行为、学习或情绪等至少一方面的问题;

  3. 另外1/4患儿达不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存在至少一种行为、学习或情绪方面的问题;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存在对立、违抗、品行障碍、学习困难,出现留级、休学、受处分的比例比正常者高。

  5种治疗手段相配合

  1.药物治疗

  哌甲酯,又名利他林,为中枢兴奋剂。此药可有效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皮质,加强皮质的兴奋过程,并使抑制过程易于集中。

  2.心理治疗

  家庭、学校、门诊三方面结合进行,效果突出、疗效稳固。

  3.行为疗法

  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在训练中出现合适行为时予以奖励,以求保持并继续改进;当出现不合适的行为时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一些权利,以表示惩罚。

  4.认知训练

  训练患儿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多加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疏泄疗法

  让患儿将不满情绪全讲出来,大人在旁边注意听,并给予分析,对的加以肯定,错的加以指导纠正,使患儿心情舒畅,能同大人融洽相处和相互合作。

  利用适当机会让患儿多做户外活动,使旺盛的精力宣泄出来,再回到课堂上或做作业就会安静许多。

  5.家庭和集体成员治疗

  应对父母及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病,改变他们将患儿当作“坏孩子”,“不可救药”等错误看法,求得他们的理解与参与治疗则疗效会更好。告知他们惩罚教育不但无效,甚至可能起反作用。重视正面强化教育,以多理解和鼓励为主。学校和家庭训练都要有始有终、并有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

  相关链接: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生活技能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课程向全世界推荐,已应用于儿童,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改善。

  生活技能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与儿童沟通交流、解决问题、人际关系及情绪处理等多方面的多种能力。

  爱心提示:

  帮助“淘气”宝贝的5个好招数

  1.帮助宝贝集中注意力

  着眼宝贝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宝贝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宝贝喜欢画画时,爸爸妈妈应该给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充实生活内容

  爸爸妈妈尽量把宝贝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鼓励患儿参加有规则的活动,比如平衡木、跳床等。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3.避免含铅食物

  铅中毒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不给宝贝食用含铅量过高的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宝贝使用铝制器皿。

  4.减少压力、多鼓励宝贝

  给宝贝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宝贝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5.不在宝贝面前吵架

  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要给宝贝树立一个好榜样,教会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妈咪路路通

  ◎区别“多动”和“好动”

  区别一: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

  “多动”的儿童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注意力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难集中。而“好动”的儿童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以全神贯注,只有当他觉得所从事的事情枯燥乏味时,才会动来动去,或故意捣乱。

  区别二:行动的目的性

  “好动”的儿童行动目的性明确,并有计划和安排。“多动”的儿童行为具有较强冲动性,杂乱无章,缺乏明确目的。

  区别三:自制能力

  “好动”的儿童在严肃、陌生的场合,会有自我控制能力,规规矩矩不吵闹。而“多动”的儿童却不能分清场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心理评定方法

  1. 智力测验:

  常用韦氏学龄前(WPPIS-CR)及学龄智力量表(WISC-CR)的方法。

  通过该测验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智力正常,或处于临界状态。

  2. 学习能力测验:

  常用图片词汇测验(PPVT)或绘人测验的方法。

  通过该测验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学习成绩低下或语言方面存在问题。但无特异性。

  3. 注意力测定:

  常用持续性操作测验(CPT)的方法。

  通过该测验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智力低下和学习障碍儿童均可出现注意持续短暂,易分散。但无特异性。(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主任医师 赵东红)

  专家简介

  赵东红 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亚洲、大洋洲小儿神经学会会员,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相关研究,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多本临床医学书籍编著。对小儿内科的疑难病症,各种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癫痫、儿童心理异常等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较高的临床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