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不良行为的方法——恐惧行为
人类--尤其是孩童,在面对新情境和陌生人时,往往会显得腼腆、容易受惊、胆怯、犹豫或过分沉默默,可能就是一般所谓的害羞。就心理学观点而言,它是属于我们人类的一种自卫策略。就发展观点来看,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特質。为此,不难了解:害羞在儿童行为中是极为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 害羞这种行为,在西方有些哲学家、艺术家把它视为一种美德;而在我国社会中也流传“沉默是金”、“孩子有耳无嘴”、“听话就是乖”等观念,因此一般人不把它视为问题,甚至相反地以为那是一种良好行为,以致比起其他行为问题就较为人忽略。 事实不然,如果一个孩童的害羞行为与生活紧密不捨的话,就会造成最少的社会接触。不但减少获得他人激动增强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与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渐渐地,不敢再奢望认识朋友,日子变得孤独与痛苦,更可惜的是无法让孩童表现出真正自我,对人格发展及学业成就影响甚大。 害羞学童对其沉默寡言,不善表现的行为反应,并非不想去改善,而是不知从何着手、或应如何做。结果,只好利用眼耳去拉近他与同学、朋友的距离,希望使自己不要感到完全被孤立。换言之,在精神上,不是与人隔绝,但在个体与他人间,无形中却保持距离。因此,如何了解这类小孩并进一步提供辅导途径是有必要的。 害羞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有下列几项特征: 一、生理症状 面红耳赤,脉搏增快、心脏碰碰急跳、出汗。 二、无理性的恐惧 恐惧别人负面评价,恐惧无法面对社会情境,恐惧被人拒绝,以及恐惧亲密等等。 三、过分敏感 害羞是使人偏于极端地关心别人对其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侧面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四、过分专注自己 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极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这种人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五、自我价值感低 害羞孩子最大特征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常感自卑,也就是说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当他有失败情形时,就会担心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接纳,而自贬自责。这不但阻碍他能力的发挥,也影响身心健康。 六、特殊表现 害羞孩童会有些特殊的表现:犹豫、寡欢、独立性差、被动、退缩、容易忧伤、没有领导能力;爱脸红、说话结结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对人、较不友善、尽量单独活动、活动量少、易有无目的闲逛等表现。 七、缺乏社交技巧 害羞孩童无法显现引人注意,适当插嘴、及时恭维等适宜的社会行为。 造成孩子害羞的原因有: 一.身心因素 1.遗传 有些小孩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即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残障 若孩童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小孩害羞。例如:在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上有了障碍(如听觉、视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 孩童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因此有关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二、家庭因素 1.过度处罚 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申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害羞的不归路。 2.不当偏见 偏见会造成害羞。因为家中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别人做负面评估。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他们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3.父母示范 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则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生活在实际害羞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小孩变得很害羞。父母本身的社交方面接触缺乏,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小孩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4.孕母身心压力 有些心理学者从母亲身心压力的观点来探讨它与儿童害羞成因的关系,结果发现有些非常胆小的婴儿,是因为怀孕期中受到母亲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压力所造成。 预防孩童害羞的方法 一、强化孩童的社交行为 由于孩童很少暴露在别人面前是引起害羞的原因,因此要避免孩童产生害羞行为,则应尽早让小孩从他和朋友社交经验中,得到愉快满足。让他看见其他同龄小孩的社交经验,对他非常有帮助。心理学家提供下列几项强化孩童社交行为的途径,值得参考。 1.最基本原则是:当小孩出现社交行为时,马上给予奖赏,使社交行为能再度出现。 2.若小孩不善社交时,则父母师长可以安排小孩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互敍的机会,如郊游。 3.若小孩非常害羞,可事先安排一些相当主动且令他觉得亲切的小朋友和他亲近。 二、增强孩童处事的信心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压力或冲突,部分人会因没有信心去解决,产生害羞而逃避。若要使他勇敢面对和处理冲突,首要加强孩童处事的信心。通常小孩自信心,并非是大人给的,而是长期薰陶培养而成--时常指出小孩长处,使小孩自觉有成就感。只要小孩能够有效率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自然可以发展出良好自尊心。因此,从小开始,给予小孩能力可及、但稍具挑战性的工作,可以使他不断得到成功经验,则处事信心自然形成。 三、提供温暖接纳的气氛 由于害羞孩子缺乏自尊,因此要帮助小孩建立其自尊,最重要的是父母师长对孩子要付出爱心与接纳。而这种爱与接纳是无条件的,让小孩体会如何才是被尊重和尊重人,并让小孩有机会表达自己意见--包括负向意见。如此小孩在和他人相处时,不会觉得拒绝别人是很尴尬的事,也不会因为不知如何拒绝他人,而避免和别人在一起。 四、鼓励小孩自我肯定 许多小孩在学会表达自己之前,或由于个人羞怯、害怕,不敢自由在地表达意见,或礙於情面、避免不谐、不敢拒绝别人要求,这两者均与自我肯定有关,若小孩能自我肯定,不仅能够很大方、自然地说出心理想说的话,而且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而迎合别人。为达此目的,可让小孩帮助年龄较小或能力较差的小朋友做事情、玩游戏。从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立,来培养孩童自我肯定。 五、重视师生双向沟通 目前大部分老师仍是侧重教学内容传述,忽视师生双向沟通,论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另一方面是教学进度比教学方式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班上总有少部分学童默默不作声,甚至逆来顺受,老师也未加注意,久而久之,这类学童容易成为害羞儿童,假若老师能注重双向沟通,让这些学童都能发表意见,参与班上事务决定,必会减少害羞行为出现。 如何帮助害羞的孩童? 一、操作制约法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行为后果有关系,此种论点应用到帮助害羞儿童上,是当害羞儿童表现出我们认为满意的行为--即不害羞时,则给予增强,使这种行为再度出现,久而久之,不害羞行为会逐渐增多,相对地害羞行为就减少,终至消失。 二、社交训练 1.指导参与活动 父母师长如何帮助孩子打开羞怯的壳?首先请细心观察孩子有什么特殊兴趣没有?进而可以运用孩子的兴趣来鼓励他参与活动,藉由活动的吸引力来消除孩子的紧张和不安。比方说:孩子对画画有兴趣,可以帮他邀请几位小朋友一同来水彩写生。在有趣活动中,害羞孩子可以很自然地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自然不会有害羞行为出现。 2.发挥补偿作用 一般儿童之所以有害羞现象,乃是因为某些方面自认不如人,若有超越他人的能耐,自然会有信心,不会害羞。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能够发展的能力,假若某一方面不如人,遭受挫折的话,则可帮助他找到一些个人可以发展的特长,从而建立自信,那么害羞现象将可改善。 3.学习身体语言 害羞孩童多数不知道应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反而喜欢低下头、移开目光、处眉皱额、双腿交叉及勉强装笑等,这些征象等于告诉别人:我不是个可亲近的人。 三.混合游戏 心理学家发现最脆弱的害羞不在孩子与成人关系如何,而是在於他无法与同辈孩子交往,他生活于孤立无援的环境中。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不同年龄之间的交往,对年长及较年幼的孩子都有利。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辅导害羞孩童采用混合年龄(较大害羞者与一般较小孩童搭配)游戏,对害羞行为的改善,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解决不良行为的方法——恐惧行为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险情况时,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就会随机应变,迅速采取逃离行动。而伴随着这项逃离行为的是一种特殊内在情绪,那是一项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种紧张状态的情绪,就是一种所谓的恐惧。 恐惧虽然使情绪呈现紧张状态,但却存有积极的一面。它会促进个人小心和谨慎,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会酿成灾祸的事情;它也会成为一种驱策力,使人们努力并对将来有所准备;它亦会提供人类冒险情境,使人们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恐惧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情绪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碍人际关系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面。 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发展,如何发挥恐惧情绪的积极价值,减低消极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 凡个体因察觉或预期到危险性,而产生强烈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称为“害怕”,如小孩见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显现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过分强烈的害怕称之为“恐慌”。 厌恶或不愿面对环境,则称之为“畏惧”。 非理性且持续很久的害怕,则称之为“恐惧症”。 这里讨论的恐惧,则限于常见之畏惧、恐慌、害怕的情绪状态,甚至包含轻微恐惧症,统称为恐惧。此种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标或情境所引发,或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一种不自觉反应。 恐惧行为的特征 有关儿童恐惧的行为特征,依据学者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下列几项: 一、显现生理征候 个人面临恐惧时,在生理上首先会出现不同征候,随意筋肉疲软,有时且作抽筋震动,口音变粗、结舌,或完全不能言语;唾液分泌停顿、口干、出冷汗、皮肤生粗粒、毛发耸立、咽喉紧缩;血管收缩、忽急忽缓、心跳急促、面色变白等等。 二、伴随心理症状 当恐惧降临个体后,不仅生理显现征候,而且也伴随某些心理症状,首先使个体感到浑身不舒服、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其次使一个人变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减、欲望退缩,不想出门。若在极端恐惧下,更是手足失措、身体不能做任何活动、呆若木鸡、任凭灾难侵袭。 三、因年龄而殊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恐惧行为。幼儿阶段的恐惧,主要是由他近旁环境中的具体事情引起。在学龄前时期,其恐惧便由想像或预料的危险来形成。小学以后,大部分则来自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幸。因此,随儿童年龄不同,其恐惧也有殊异。 四、固定次序模式 研究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和模式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按着一定次序和模式消失,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譬如两岁孩子,常怕突然的巨大声音,两岁半的恐惧,多半是有关空间的,三岁孩子则害怕看见过的东西。 五、具有类化性质 研究发现:儿童恐惧情绪会经类化而扩展到其他相似的刺激。例如:一个实验室里的动物,害怕某一种声音,以后对其他类似声音也害怕起来,而此种声音卻未曾直接地对他们制约过。 产生恐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人类恐惧有一部分来自天生本能。譬如,若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忽然一举一放,婴儿就会呼吸停止,双手伸展,这正表示他知道害怕。此外,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学者认为:一岁内的小婴儿害怕陌生人,儿童害怕黑暗、鬼怪、风雨、闪电等等都不是后天学习的。 2.敏感 我们常可发现一些小孩出生以后就会出现过分敏感和难以照顾的现象,他们对声音、突然的动作、环境改变等现象反应特别激烈。其主要成因乃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敏感。这类儿童,很容易因一些轻微声音而惊哭,因此比一般小孩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3.遗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惧怕来自遗传。 二、心理因素 1.创伤经验 研究发现,大多数恐惧症病人都具有特定的创伤经验。此种创伤是因心理压力或身体伤害所造成的长期害怕情绪,使得创伤者,经常觉得无助,也没有心思去解决周遇问题,仿佛过去的害怕感觉一直残留在心中似的。 2.移转作用 有些个体对某事物的恐惧并非直接来自该事物,而是间接转移而来的,例如小孩子因被带到医院打针而产生害怕情绪,以后则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起来。 3.引起注意 害怕也会变成影响或操弄别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小孩只有在出现害怕表情时,才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如此,自然强化了小孩害怕行为,变得愈来愈害怕。使得害怕本身变成一种(令自己很不舒服,但又能得到大人关切)矛盾的混合体。换言之,小孩利用害怕博取父母、师长注意。 4.压抑 精神动力论者认为恐惧是冲动压抑的结果。以恐高症为例,有人认为患者可能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杀冲动,对这类冲动极度压抑,反面以害怕到高处的形式来表达。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害怕高处,卻不知道是害怕自己会自杀。 三、家庭因素 1.不良气氛 过分批评小孩,可能会导致小孩变得害怕,因为小孩觉得他没有能力做任何事,即使做了,也会担心自己一定做得不好,等一下必然会挨骂。 2.过分严格 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太过严格,会造成小孩莫名的害怕,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感。凡是象征权威的形象,例如老师和警察,都会带给他们相当的害怕感觉。对小孩不够了解的父母,常会对小孩有过分要求,而且也不能忍受小孩出现害怕,所以父母会对小孩的平凡表示不满,导致小孩害怕自己会失败。同理,本身是完美主义者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小孩害怕情绪。 四、社会学习 另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是一种学习,是后天习得的。 1.制约学习 行为学派认为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制约学习的结果。 2.模仿学习 小孩行为大部分来自模仿学习,若孩童经常接触的兄长、父母或朋友,一再显现害怕情绪时,孩童也会习得害怕。 预防儿童恐惧行为的方法 儿童的恐惧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怎样运用心智,也不能对一切恐惧成因,都加以预防。而且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所采取的防止办法,往往会养成依赖性,所以并非任何恐惧都有必要预防,这是要认清的事实。虽然如此,仍须采取各种步骤,以防止及克服那些没有实际益处而徒然制止行动并引起苦恼的恐惧。 一、加强面对恐惧毅力 任何儿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遭遇恐惧情境。我们若想预防恐惧发生,首要加强儿童面对恐惧毅力,不宜过度保护,但也不应放任不理,忽视小孩害怕情绪。应鼓励小孩主动面对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减少人为恐惧情境 虽然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自然、无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无意的不当处理所促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父母说:再不听话,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觉,大灰狼会把你捉去,诸如这类的话,父母完全忽略小孩对害怕的感受,无形中增添许多恐惧情境,假若平常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都能谨慎避免制造这些害怕情境,将可减少部分儿童恐惧情绪的产生。 三、促进了解恐惧事实 在人类一般心理上,对某些事物,若大家都是如此,就不会奇怪了,因此小孩假使知悉:在人们生活中,恐惧、害怕是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他就较容易接受,不会把害怕视为一件懦弱行为,而勇于接受,让害怕表露出来,而不致埋在心里,产生紧张的情绪。 四、提供满足乐观榜样 悲观、恐惧的父母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父母若能适当提供满足乐观的榜样,无疑地,必可减少儿童恐惧情绪。父母若能保持冷静、自然和乐观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亦能化解小孩恐惧、害怕的情绪。 对恐惧儿童的辅导策略 一、消弱原理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者强调人类行为的后果,若获得增强,则此种行为会再出现,若不继续予以增强(即消弱),则该行为出现率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部分恐惧行为可以藉此原理的应用来辅导改善。例如一位初上幼稚园的孩子,每当母亲把他送到幼稚园之后,母亲要离开时,他就哭。此种不甚严重之害怕分离的焦虑情绪,就可利用消弱原理来改善,每当母亲送孩子到校后,马上离开,不管他哭,老师也不予理睬。起先孩子哭得更厉害,但片刻之后,就停止哭了,这时老师才去注意、关怀他,如此,可以改善哭的行为。 二、增强原理的应用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后果有关,若有满意后果,则行为再度出现机会增加。儿童若有恐惧行为表现并非表示永远如此,处处这样,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理想的行为,无恐惧的情况,这时要抓住机会,应用增强原理,予以奖励,使原先会恐惧事物,在表现出勇敢面对时,因增强而后能继续表现不害怕的态度,如此,也有改善的可能。 三、约消除法 行为主义学者认为非理性恐惧系后天制约学习的结果。既然恐惧是学习而得,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来消除。其方法是:在引起案主恐惧情绪出现时,若与愉快、喜欢、满意等积极情绪配对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制约刺激。以后在案主恐惧情绪发生时,即呈现此种制约刺激,以唤起案主的愉快情绪,当可克服恐惧。 四、认知治疗法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恐惧主要是个人的情感及行为,受到他对该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恐惧可以藉著教导当事人改变自己不合理性的想法而减低消除。 四、社会模仿法 由于行为是透过模仿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些行为主义学者采用示范引导儿童学习减低恐惧的反应。 社会模仿法是将害怕某物的儿童和不害怕的儿童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的儿童接近某物。害怕的儿童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不害怕的儿童的动作及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