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矫治原则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精神异常病症。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身体一般健康,但在其他方面,如行为、言语、情感等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区别,会表现出社会交往、言语、情感、行为的障碍。具体表现为极端孤独,总是不声不响,沉浸在自身的小天地里,对外部刺激缺乏积极的反应,只关心自己,对外人、家人都是漠不关心,幼小的儿童甚至在父母抱他时也无动于衷,表现出视而不见的神态。远离同伴,但对小动物、小物件之类的东西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逗玩上半天;言语、动作呆板,经常自言自语。 儿童孤独症的起因,一种观点认为是大脑受损伤或某种功能障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引起的。儿童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无论是国外国内的调查研究都发现,这类儿童的父母往往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家、艺术家、干部、他们工作比较繁忙,对孩子过问和接触较少,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家庭气氛较冷漠。例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吵闹,一旦孩子吵闹就说:“去、去、去,一边玩去别妨碍我。”图省事的给他一堆玩具,或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让他一个人看电视,就不闻不问了,只要孩子不闹就行。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玩具孤独症”或“电视孤独症”。 要预防和矫治儿童的孤独症,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多跟孩子沟通交谈。一个年轻的母亲说,想不到她5岁的小儿子竟然会一本正经地说出没人能理解他,他感到很苦闷的话语,令其惊讶不已。其实这不奇怪,孩子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需要有人跟他聊“悄悄话”,需要同父母相互沟通和理解。所以,为人父母者,不管工作、生活多么忙,也要挤些时间,用多种形式同孩子相处、交谈、沟通。 2、鼓励孩子多参加同龄伙伴的群体游戏,多与人交往,让他在集体交往活动中培养主动性、进取心和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特别是节假日尽量带孩子出外走走,亲近大自然。 3、对确诊为儿童孤独症的患儿,由医生确定能否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在心理与行为矫治时,除了医生的帮助外,更多的是要父母亲多费心、给予关心、爱护、创造欢乐、愉快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使他感受到他人对他的关心,教会和鼓励他与人交往,学习生活技能等等。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孤独症的矫治原则
|
一、建立适合矫治的环境与气氛孤独症儿童在学习新的事物时,如果用不一致的方法教,孩子容易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效果也打了折扣,因此为建立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有下列注意事项:(1)舒解家庭的压力一般的家庭在得知孩子为孤独症时,多会造成有形与无形的生活压力,此时应让家人了解,孩子的病症不是父母所造成的,需要家人合作一起來帮助孩子,共同面对间题。(2)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教导孤独症儿童时,应该针对孩子的需要,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主动制造机会,诱发他的学习动机。 二、实用与生活化的原则孤独症的儿童在抽象理解和弹性运用上的能力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尽量透过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此外,孤独症的儿童在沟通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系的学习上有困难,因此在教导时,便应将要教的事物应用到与人的互动关系上,从生活的实用例子中,加强其语言、人际关系及相关技巧的学习。 三、反复练习原则对于孩子不会的技巧与行为,可以用逐步养成及增强原理,将该行为设计在前后关联的事件中,反复的练习,来帮助孩子学习,以训练洗手为例,可以每天吃饭前或吃点心前练习,而养成洗手的习惯。 四、多变、多样化的安排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不一定只限于家中与教室来教他,相关的人、事、物可以作为计划的变化組合,使內容具多样化,例如,对于会走固定路线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线回家,让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到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