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迟缓儿童行为改变技巧的原则与应用
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蓝燕)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这是记者今天从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上了解到的。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国大陆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4亿,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等现象的发生率也呈上升势头。有专家推算,到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的负担将从今天的1/5上升到1/4左右。 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 专家提出,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工作队伍和网络,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实现所有辅导和咨询人员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保证其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这样就完全有可能使学生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


自闭症认知康复课程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1
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强化训练,快速有效提升儿童感知觉及大小肌肉发展、言语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互动游戏能力,再经学前预备班干预,提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的能力,与同伴之间的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帮助儿童能更顺利融入校园。
2
透过感觉系统的发展成熟诱发身体动作的发展,身体动作发展进而逐步延伸出语言,语言学习打开认知,认知能力又逐步内化产生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应用形成了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正常融入。

发展迟缓儿童行为改变技巧的原则与应用
多年来与幼教老师们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到幼扥园所的“问题行为“才是困扰老师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发现孩子有问题行为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一、孩子是否有“生理健康因素的不舒服”?二、孩子的发展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是否有落后和障碍? 三、是否为家庭因素造成? 在“家庭因素”里面有几项要提醒老师注意的:(一)“家庭突发的变故”,例如影片“挚爱”中那位选择不语症的女孩,她之所以突然不语的原因是“要安静的等待和死去的父亲谈话”,所以她怕自己讲话时会错过和父亲交谈的机会。(二)“家中新成员的加入”,尤其新添的弟妹,手足之争的因素,也会造成孩子有退化行为的产生。(三)“缺乏关爱”,这类的小孩经常会以打小报告的方式,希望引起老师和大人的注意。(四)“受虐儿童”--模仿大人以拳头相向。(五)单亲家庭缺位的亲职角色。(六)父母/长辈管教方式不一致。以上的各种原因,都会使孩子在行为上出现“问题”。 有许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问题”中,又以老师的“态度”是否有严重偏心,和“课程教材”是否太难或太容易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大人的态度(言行举止)在孩子眼中是很难掩饰的,老师要克制个人对孩子的偏见,平常心对待是非常重要原则。有许多小孩从2岁多就开始上幼儿园,因此学校和幼儿园中的这些“老鸟”,上课时会对旧的东西感到厌烦了无趣味,上课捣蛋或分心,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然而老师们面对这类孩子却忽略了外在的这些因素。因此所谓的“适应不良的小孩子”被带到我这里时我一定会先问几个问题:有没有读过幼儿园?是否读过2年以上?是否开放性的环境?问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孩子适应问题和行为问题的肇因与关联性,上课的模式和内容使孩子兴趣缺乏造成的问题行为老师们不可不知? 谈到行为问题的辅导策略有以下几种原则: 1.增强法2.忽略法3.暂停法4.处罚5.预防法6.转移注意力7.约定法8.代币法 特别要提醒老师们几个重要的概念:(1)孩子的问题行为一直都存在的(2)绝对没有一个可以用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一路用到底的。(3)策略有效的定义: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掉! 至于行为改变技巧中「增强」是要经常使用的方法,增强物的选择要以孩子喜欢的才能达到效果,不是大人认为“好的”才是值得当增强物,这点大人千万要注意到。增强技巧中还要注意的是;立即增强、餍足感和新奇性,以及次数的陷阱。立即满足时有「原级」和「次级」两种增强物,原则上障碍程度愈严重、年纪愈小者以原级为宜。使用社会性的增强(次级)时,大人的动作、表情要真心付出,孩子是会很敏感地感受到你是否真心在赞美他! “处罚”是许多人都用过的方法,但是处罚的功用如何?大家心里有数。我个人认为不要用直接性的「处罚」,改以「剥夺增强物」为上策。孩子处罚愈多,其逃避行为愈多,因为他学会如何撒谎和推卸责任来减少被处罚。因此在使用处罚技术时有几点注意要项:(1)立即处罚(2)强度因人而异(3)考虑逃避行“处罚”是许多人都用过的方法,但是处罚的功用如何?大家心里有数。我个人认为不要用直接性的「处罚」,改以「剥夺增强物」为上策。孩子处罚愈多,其逃避行为愈多,因为他学会如何撒谎和推卸责任来减少被处罚。因此在使用处罚技术时有几点注意要项:(1)立即处罚(2)强度因人而异(3)考虑逃避行为(4)提供攻击模式(5)引起不良反应(6)负面自我概念;孩子年龄愈大要愈小心注意这些处罚所引发的后果和副作用! 行为改变技巧中还有一招方法—“隔离”,千万要注意:当你在以「隔离」作为处罚方式时,孩子一定要在你的视线范围内,避免因忙碌而忘了孩子被隔离着,万一发生不幸事件时,会后悔来不及!过去就发生过这类的不幸事件。 “隔离”的技巧也有几项注意要件:(1)取走增强,当孩子表现不好行为时,剥夺或收回他喜欢的东西(2)除去所有的增强物,让孩子无计可施(3)避免将学生从憎恶的情境中隔离(4)使用隔离时间不宜过长(5)提供其它可供选择的良好行为模式(6)隔离室的设置使用,没有任何家具、柱子有防撞设施、没有任何玩具,让孩子听得到同学上课声音却看不到人,最好有单面镜可观察孩子的动静(7)注意力去除(忽略法),大人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要心情平和,而且一定要很坚持!同时不可以受自己主观的情绪左右,造成不一致的处罚标准和状况。 总之,孩子的行为问题不论是一般儿童或是发展障碍儿童,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差异不大,老师要本着“尽心尽力”的心情,也要﹝看得开﹞,才能快乐的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