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
青年作家小蒋一见到我,就诉说她那两岁儿子的种种劣迹:不肯洗澡,一见浴室墙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吃饭时把筷子匙子全抓到自己手中,将饭菜撒一地,你要夺他的筷子,他就嚎叫、反抗……她问我该怎么办。 显然,小蒋对渐渐长大的儿子感到困惑了。我劝慰小蒋不必为儿子担心,儿子的种种"劣迹"是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变化。孩子两岁正步入幼儿期,已经独立行走,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愈来愈多,又加上言语的迅速发展,他不但能理解大人的简单言语,自己也能以言语与大人交谈。他往往多嘴多舌,问这问那,父母对此不应嫌麻烦而加以阻止,应多给小儿言语交谈机会。孩子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见识的增长,就会逐渐产生简单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婆婆、奶奶在小儿不听话时,常使用恐吓的办法,如吓唬小儿"狼来了","老虎吃人来了",结果使小儿在想象中加以夸大,引起极大惊恐。小蒋的儿子在洗澡时见墙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这是他在想象中产生惊恐的缘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闹的小儿推出户外,会使小儿对外界产生恐惧,形成胆孝畏缩和孤僻等个性特点,严重时会变成恐怖症和反应性精神病。 我建议小蒋要针对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幼儿期的特点是: 一、运动器官发育很快,言语活动使他逐渐提高了学习与掌握复杂动作的能力。 在成人示范以及自己不断模仿中,儿童逐渐学会了洗手,用勺子吃食、穿衣、扣纽扣、揩鼻涕等; 二、言语迅速发展,在成人用词的指导下,儿童对外界事物认识逐渐增多,词的概括能力和行为的调节能力也初步发展起来,开始知道一些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什么对,什么不对等社会行为准则; 三、随动作、言语的发展,孩子的独立行动倾向也发展了,他希望自己能做的事,不愿意让别人帮助;四、由于学会独立行走,加上手的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有目的活动。 我特别提醒小蒋,两三岁的儿童已进入"最初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顽固和严厉,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不但不容更改,而且十万火急,不容易妥协,不容易适应环境。为此,我劝小蒋在教育她的儿子时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分清感觉和行动。 行动是孩子的外在行为,如孩子在马路上乱跑,这跑就是行动;感觉则是孩子内心的情绪,或怒或喜、或惧或羞等。孩子有时会产生愤怒,要求他控制这种感觉是不合理的;可是却可以希望他学着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打人,丢东西。 其次,要设立合理的规范。 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动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对两三岁的孩子设下许多限制,也会使家长陷入困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确实能做到的规章制度。 再次,要支持、鼓励孩子自己做事,坚持做好做完,养成习惯。 做不好,教一教;做好了,夸奖他;在做中教,教育孩子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 第四,要培养孩子言语交际的能力。 父母应注意: 一要教儿童说正确而清晰的言语。两岁的孩子言语发音不正确,语句不完善,家长不能当好玩,更不能以此为笑料;否则,孩子就不愿意讲话了,长此下去,既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又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 二要多给孩子以言语交际的机会,丰富他的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词汇;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科学地回答。 三要让孩子尽量多认识一些具体事物,正确地说出其名称,然后运用儿童能理解的形象语句,结合成人示范,给孩子讲清楚道理。四要力求语言美,家长要以身作则,不乱说脏话。 第五,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 幼儿必须满足大肌肉及小肌肉两项发展所需要的生理需要。幼儿有种内在驱策力,促使他释放体内精力,他要跑、跳、爬、动及从事各种动态活动。这就意味着家长必须给孩子提供许多户内及户外的活动场地和游戏器材,以发展大小肌肉的控制及技能。大人需要安宁、秩序,孩子却相反,他需要跑、跳、喊叫,可是家长不容易完全配合孩子的这项需要。 第六,要从训练感官入手。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要更多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观察外界事物,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这是发展幼儿记忆、想象、思维的基矗如带孩子外出散步,不仅可以增进其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动用幼儿的感官,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小蒋不愧是一位女作家。她听了我的一番话,竟然感慨地说:"我用自己的血肉孕育了自己的儿女,却很少认真地将他(她)们看成是个独立的小生命。"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一个独立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对这个世界充满爱,要理解这个世界,而非一味强调做这个世界的主宰。


儿童康复训练培训

自闭症发育迟缓培训班
XIBIZHENGKANGFU
情景化小组授课,巩固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教学对象: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环境创设】
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教学环境适合我们儿童的特点,采用结构化和功能区域划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一体机、蒙氏教具等,调动儿童的视听感知觉,对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践教学】
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户外社会实践,让孩子所学的技能有效的运用和泛化



【阶段学习】

【教什么】:
培养儿童上幼儿园的前备技能,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提升集体能力。例如:安坐、排队、等待、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的能力。
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教学,阶段式组织学习。
每阶段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按班级制(根据儿童能力分班),每季度根据儿童的成长效果进行升班,直到大班目标完成。
行为疗法
理论与原则行为疗法适用於改善自闭症状是肇端於一九六0年代弗斯特等人(Ferstei,1961; Ferster & DeMyer,1961,1962;DeMyer &Fersterr,1962)的研究;又有监於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疗法等心理治疗,虽成功的建立起自闭症儿与治疗者之间亲密的信赖关系(rapport),却未能直接改善症状且未促进自闭症儿的发展,遂有诸多专家进行精神分析学的治疗与行为疗法之比较研究,并且因之证实行为疗法的有效性(Lovaas, Schaeffer & Simmone,1965;Metz,1965;Tate & Baroff,1966;Jensen & Womack,1961;Bartlett, Ora, Brown & Butler,1971)。行为疗法此後遂成为自闭症教育的核心。六0年代自闭症儿的行为疗法在形成适应行为方面主要是采用渐进法,以形成类化模仿行为(Metz,1965; Hingtgen &Churchill,1971)、互动行为(Lovaas, Schaeffer & Simmons,1965;McConnell,1967i、社会性行为(Demyer & Feroter, 1962;梅津.篁,1969)以及语言和阅读能力等(Hewett,1965; Lovaas,1966;Hewett, Mayhew & Rabb,1967;Brawley, Harris, Alien, Fleming & Peterson,1969;梅津等,1970);至於在改善或去除不适应行为方面,主要是采用惩罚技术以消弱或去除自伤、固定而重复之行为,及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之行为 (Lovaas, Schaefer& Simmons,1965;Tate & Baroff,1966; Risley,1968;Simmons & Lovaas,1969)(内田一成, 1993)。六0年代以後自闭症教育除重规行为疗法,亦兼以病因理论为基础确实掌握自闭症的基本障碍(例如认知、注意力和语言等障碍),期能设计出系统化的教育计画以因应基本障碍在教学情境中所引发的过动和自伤等不适应行为。行为理论者加罗瓦斯(Lovaas,1979;Lovaas & Smith, 1989)主张行为疗法依据的三点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理论如下:与其诊断不若专注於各个特定行为,可解决特定行为及个 别差异的问题。与其重规病因与初期的生育历程不如重视直接环境及实验操作,可了解行为的基础过程并发现有效的教育治疗方法。与其重规假设演绎法不如重规归纳法,可设计出一系统以行为疗法为主的教育计画(内田一成,1993)。罗瓦斯等人(Lovaas&Smith,1989)更进一步说明适用於自闭症教育的四点行为理论如下:自闭症儿的行为符合学习法则。自闭症儿有多种行为障碍,故而称作「中枢性障碍」不若「发展迟缓」来得恰当。自闭症儿若安置於特殊环境,则与他人一样是可学习的。若将自闭症儿的行为障碍视作是受到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以及普通环境的不便(不适合自闭症儿的情境)之影响,则操作学习情境可解决其障碍(内田一成,1993)。指导形式自闭症儿适合个别指导,而行为疗法亦多适用个别指导。根据自闭症儿的症状、发展言态与需要,正确地准备环境变数,其方式如下:情境设计:采指导者与受疗儿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室,然而异於游戏、室内只置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地上舖有地毯,无任何妨害学习之摆饰等刺激,而至少有面墙壁装有观察用单向透视镜(one-side mirror)。教学情境视需要可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或在受疗儿童之後制止不能久坐或专注等行为之效果(promping)等。此外,视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指导课题: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自闭症儿行为治疗目标。指导方式:选定可以影响行为之获得的增强或惩罚刺激,尔後因应行为之习得及其发展情形,伺机带入团体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场面中发展。
